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是生態綠茶之鄉,作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浙江省第三批改革發展示范校,松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近年來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承擔全縣茶產業鏈人才儲備和社會培訓任務。學校以茶產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茶產業“種植養護—加工制作—銷售服務”全過程為主線,貫通三產整體設計產業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與茶產業全鏈崗位群的對接。通過加強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扶持、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一代茶農,為傳統茶產業注入新動能,為振興松陽鄉土經濟提供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支撐。
聚焦人才培養
創設培訓體系產教聯動機制
建立“專業+茶”專業集群。學校根據對茶產業“種植養護—加工制作—銷售服務”的全鏈式分析,把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建立在產業鏈上,重組“旅游、文化藝術、電子、機械、會計、計算機+茶”的專業集群,對接茶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崗位,形成人才培養與縣域茶產業緊密互動的“縱向遞進、橫向融通、群鏈協同”產教聯動機制,構建了茶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設置“專業+茶”課程體系。學校通過茶產業全鏈式的崗位群能力分析,得出技術類、商務類、綜合管理類三大類崗位群核心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建立技能專業課、茶葉專業課及交叉融合課三大類課程。
建設“專業+茶”實訓基地。在“職教20條”“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大背景下,學校對接產業辦專業,依托“教研賽訓產創”一體的“茶鄉共富實習實訓基地”,與麗水市農科院茶科所聯合共建了茶葉生產與加工基地,擴大了學校茶葉生產與加工專業實訓基地并增強了功能性,實訓項目范圍也由“產、學”擴展到了“研、銷”。這一舉措,不僅使學校與企業行業接軌,滿足學員日常生產實踐實習需要,精準培養茶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更兼具智慧服務功能,實現地方茶葉全產業鏈共同發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為縣域培育了一批品德優良、技能精湛的茶產業后備人才。
共建鏈群融合信息服務體系。學校構建了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科研院所、企業及教師共同參與的信息化資源庫,校企聯合開發系列教材,并圍繞“三課堂”開發遴選了“茶+”網絡精品課程。調整和完善課程及其評價體系,建立了“專業+茶”群鏈耦合資源庫。此外,學校推進以5G和云技術為支撐的智慧教室、智慧工廠設施建設;不斷開發AI技術實訓仿真軟件、名師云講堂、專家連線點評等信息化輔助手段;建設共享型數字化資源庫,打造云服務平臺。學員、教師及社會培訓人員均可通過學校平臺下載學習課件、作業、視頻等資源,為茶產業從業人員特別是廣大茶農提供了信息化咨詢服務。
聚焦產業發展
構建五茶共育機制
圍繞“愛茶農”,將“五茶”(愛茶農、懂茶業、會茶藝、入茶行、興茶鄉)人文素養與思政鑄魂、通識強基、勞動修身、職業成長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等融合培訓課程,并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每一名學員都印上“茶”的符號。
職業素養與崗位素養對接。實現“愛茶農”要素有機融入,組織茶師傅言傳身教,通過“勞模進課堂”“茶匠進課堂”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敬業愛崗精神的教育與熏陶,增強學員“學農、愛農、務農、興農”責任意識,培育“學農、愛農、務農、興農”的茶產業新一代領軍人。
專業設置與產業全鏈對接。實現“懂茶業”要素有機融入,專業群融入產業鏈,開設茶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茶跨界融合模塊、松古茶道德育模塊三大課程模塊,開發融合茶產業的培訓校本教材8部。
教學內容與產業服務對接。實現“會茶藝”要素有機融入,將傳統茶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由單維指標向多元立體拓展,開展茶葉種植、茶葉加工、茶葉文旅、茶葉銷售等教學活動,將茶文化、技能技術融為一體,實現培訓內容與產業服務的融合。
教學環境與真實崗位對接。圍繞“入茶行”,開展校企共育,將教學環境融入到生產實踐中,解決崗位情境及身份轉換不適應的問題。實現教學環境與真實崗位有效融合,建成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包裝、文旅、茶藝等課程校外實訓基地50余家。
專業教學與“雙創”教育對接。實現“興茶鄉”要素有機融入,茶專業技術技能教學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融入新經濟新業態概念,搭建“專業+茶”的“實訓產品商品化”創業平臺及團隊,培育“實訓產品商品化”創新創業項目32個,孵化“瀾茶坊”等學員創業公司13家。
助力產教研訓
開展全方位社會培訓與服務
茶產業全鏈化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理念的高素質茶產業從業人員。學校搭建縣域茶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年輕新茶農不斷拓寬視野、提升理念,使其立足茶產業、挖掘茶文化、植入旅游產業、拓展銷售模式,將地區茶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組織和開展相關社會培訓。學校立足縣域經濟特點和主導產業,建立市域茶業全產業鏈職教培訓共同體,開設茶藝師、評茶員、茶點師、茶機維護與修理、網絡直播帶貨等各類線上線下培訓,涵蓋茶葉綠色防控技術、茶葉病蟲害防治技術、茶葉管理技術、茶葉種植技術、茶葉審評、茶藝等,截至目前已開展100多期“松陽茶師”專項技術培訓,培訓人員共計5000余人次,累計提供茶文化公益課及茶事活動50多次,有效增強了涉農專業吸引力,為縣域實施《茶產業振興行動計劃》《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
構建“一體兩翼”社會服務體系。構建“茶基地+產業+農戶”農民社會培訓體系,創新“茶培訓+”,打造“分層”從業人員培養體系等模式。大力開展茶產業應用技術培訓,推進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同時,完善相關職業技能鑒定的等級和種類,提高職業技能鑒定的權威性。此外,學校還建立了茶企骨干培訓基地,組織權威專家和職業院校內教學水平高、影響力大的師資隊伍,共同制定培訓計劃,不斷提高以人才服務企業的能力。
提供茶產業所需的技術服務。學校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茶產品的加工技術研發,為茶企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的“智能化名優茶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被評為“浙江省科學技術成果”。
建立戰略合作協議,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全方位服務聯合原鄉上田民宿綜合體、云上平田集體經濟綜合體和大木山文旅綜合體,打造了三個市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打通了學員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面向未來,銳意進取,學校將繼續圍繞職業技術教育高質量發展,從新時代教育的新使命出發,服務國家戰略、服務教育行業、服務學生發展,全力推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潘紅楓 吳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