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定時間內,完成8只花邊水餃和制作一份花式水餃,水餃本身還要外形漂亮,色香味俱全。這樣的挑戰對成人來說或許都有一定難度,更別說中小學生了。
5月29日,由寧波市教育局主辦,寧波市勞動教育指導中心(寧波市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和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承辦,寧波市古林職業高級中學協辦的寧波市中小學生烹飪(包水餃)勞動技能賽決賽舉行。
此次活動為進一步落實“雙減”和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讓學生在掌握勞動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價值,形成勤儉、創新的勞動精神。
賽場上,99名來自寧波市23所初中學校和32所小學的小選手們同臺競技,一較高下。比賽分制作及解說兩個環節,其中,動手制作規定動作為,30分鐘內完成8個花邊餃,選手們既要“比速度”,還要“比質量”“比創意”。
賽前,選手們摩拳擦掌,做足了準備。隨著比賽口令聲響起,選手們左右開弓,揉面、揪團、壓平、搟面,一氣呵成。
速度快的選手在大家還在處理面粉的時候,已經拿起餃子皮,往里放肉餡,然后有節奏、流暢地捻起。手起手落間,他們將餃子擺入盤中,形態美觀,大小勻稱,獲得觀摩嘉賓和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
在自選作品制作環節,參賽選手新奇的創意,更是令評委和嘉賓嘆服。元寶餃、柳葉餃、四喜餃、魚兒餃、貝殼餃、鴛鴦餃、麥穗餃……造型迥異的餃子,讓人眼花繚亂。
一些選手在裝盤方面別出心裁,創制出“江南”“春色滿園”“魚戲夏荷”“夏日鳴蟬”等作品,透露出濃濃的地域特色。還有源于詩詞歌賦的作品,如“西施淚”“蝶戀花”“桃之夭夭”等,腦洞大開,十分驚艷。
參賽選手還脫稿介紹自選作品的拼盤名稱、設計思路、制作特色及其寓意,以此講好中華餃子故事,傳承中華餃子文化。
鄞州區華泰小學東校區四年級學生張家溢分享了作品《飛鳥歸巢》背后的深意,每到過年,奶奶就會念叨:“過年吃餃子好啊,過年吃餃子時,你們這些娃娃就都回來了。”現在自己長大了,同樣也認為“過年吃餃子時,外出求學的姐姐就回來了。”這次的作品,有飛鳥、金元寶等元素。三只飛鳥分別代表在外求學的、工作的以及保家衛國的游子,三個金元寶分別代表著知識、物質、和精神的財富。這寓意著那些外出的飛鳥,經過一整年的努力,帶著他們的財富,滿載而歸,在溫暖的巢穴里,與家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寧波市海曙區儲能學校八年級鄧卓言的老家在河北,從小就跟家人學包各種花型的餃子。鄧卓言說:“學?,F在挺重視勞動教育的,我覺得學習之余掌握一些勞動技能還是挺有必要的。第一次參加烹飪比賽,覺得挺有趣的,所以就主動報名了。”
通過此次活動,參賽選手們親身體驗到勞動的快樂,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今年以來,寧波市勞動教育指導中心(寧波市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積極貫徹落實市教育局相關文件精神,推動全市中小學校“面向人人、因校制宜”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堅持“日周月季年”常態化推進,將逐步形成系列化的中小學勞動技能競賽體系。
寧波市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院長李劍波介紹,競賽項目的設置,來源于去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段勞動教育新課標規定的學生勞動教育十大任務群,“烹飪與營養”就是其中的一個任務群,它既屬于生活勞動的范疇,也屬于服務性勞動的范疇,因為餐飲服務也是一種產業和職業。
寧波市教育局體藝勞處處長周賢豐全程觀摩了比賽。“一盤餃子,充分彰顯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養;一盤餃子,大有拓展之路,也體現了勞動技能課的風生水起。”周賢豐充分肯定此次賽事的意義,并表示今后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技能競賽。(田榮華 胡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