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創建工作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教育部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推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項目,分五批次共創建合格示范縣261個。
示范縣創建工作是落實縣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責任的重要抓手,強化了縣域內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與綜合利用,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撐。各示范縣充分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為推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更好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參考,積累了經驗。教育部將對已創建合格的示范縣開展評估,設立退出機制,同時鼓勵有意愿參加創建工作的縣(市、區)以縣級人民政府名義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到2023年底,將示范縣動態調整至300個。
推動示范縣內涵式發展
一是引導示范縣主動對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合區域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培訓資源,建立以縣職教中心校為龍頭,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干,村(社區)學校(學習點)為基礎,其他成人教育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四級農民教育培訓網絡,擴大教育培訓覆蓋面。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建立農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實習實訓融入生產實踐活動當中,依農情、農時舉辦、組織專業教學。
二是支持有條件的示范縣中等職業學校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試辦社區學院,充分利用和開放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場地、設施設備、信息化課程等資源,提高職業教育和培訓能力。推動社區學習點和學習中心建設,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學習小站”,形成職繼協同、學制靈活、體系開放的新局面。
三是探索推動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在部分示范縣落地。指導地方政府以需求為導向,為職業院校學生、企業行業在職員工、老年群體等提供成果存儲和積累,提供相應的學習成果互認服務。鼓勵示范縣地方政府統籌,發揮國家開放大學的作用,會同行業系統、企業、職業院校開展國家學分銀行試點,探索學分銀行在不同領域的多樣化應用模式,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選樹助力鄉村振興典型
一是圍繞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選擇有迫切需要、有一定基礎條件和有改革探索意愿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部省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人文交流等五大功能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職業學校關鍵能力建設、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科教融匯、投入機制、制度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生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范式。
二是講好職成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故事。教育部職成司開展的“鄉村振興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視頻征集與宣傳活動,就是以國家級農村職成教示范縣為宣傳重點,推介經過職成教育與培訓的學員及相關職業院校師生,展示職成教育與培訓的成果。后續教育部還將選樹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示范縣服務鄉村振興先進典型,宣傳推廣一批助力鄉村振興典型人物、人才培訓優質案例和優質課程。
強化職成教服務“三農”能力
盡管示范縣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各地還存在著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全國有2800多個縣(市、區),但示范縣只有261個,占比不到10%,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一是提高站位,堅持“協同聯動、產教融合,問題導向、謀求突破,因地制宜、精準推進,以人為本、成果導向”四大原則。建立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顯著提升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質量。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
二是多元化開展教育培訓服務。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是解決鄉村文化振興“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陣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教育培訓資源,建好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綜合性村級教學點(農民夜校)。要發揮好鄉村教育專干、鄉村振興員在思想引領、文化教育、科技掃盲、技能培訓等方面的作用,扶植、培育農村各類學習共同體。以成果為導向,推動農民從“培養過”向“培養成”轉變。
三是啟動新時代鄉村振興+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形成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訓平臺,通過政府購買農民培訓服務等舉措,幫助農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建立“學分銀行”等學習制度,有效提升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形成更多新時代鄉村振興示范典型。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加大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力度。
(作者謝俐 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