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是加快“擴中”,全面“提低”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背景下,浙江正著力打造“浙里優學”金名片,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去年起,我省還率先探索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新機制,并計劃到2027年率先實現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
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教育該如何作為?近日,“面向共同富裕的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行動”論壇在平湖市召開。來自政、校、企三方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的新路徑與新思考。
推進多元辦學主體高質量協同
“整合各類教育資源,持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服務支撐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這是論壇中,與會嘉賓們達成的共識。
浙江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李澎林直言,適度擴大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供給,滿足有學習意愿的社會人員提升高等學歷的需求,是提升普惠性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下,高校繼續教育開設的專業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計算機和電子商務等類別,在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略顯不足,“高校繼續教育應將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動設計,加強校地合作,為解決縣(市)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人才培養(供給)短缺矛盾提供方案”。
2021年,浙工大繼續教育學院與永康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3年來,該學院積極對接永康五金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開設了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工業設計等專業,并通過工大頭雁班和企業訂單班等創新模式,本地化培養本科高素質人才。
“助力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職業教育大有可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陳齊苗表示,職業院校要積極面向社會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和社會服務,努力使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成為提升人力資本、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該校積極對標紹興產業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強化多元協同,構建了“政校行企研合作、城產教科創融合”的培訓生態,目前年均社會培訓服務超3萬人次,舉辦政府、行業、院校、企業牽頭的技能競賽活動年均45場320余項。
浙江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正東認為,開放大學體系是開展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力量,要發揮開放大學開放、靈活的優勢,創新招生考試和課程考核方式,擴大面向社會人員的成人單考單招規模,為所有愿意學習的城鄉居民,特別是外來人員、新業態就業群體、弱勢群體等提供便利的學習機會。
循著這樣的思路,近年來,浙開大充分發揮學校體系辦學的優勢,持續擴大開放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增加大專及以上教育資源供給,探索成人中專、成人大專、成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一體化設計,貫通社會人員學歷提升渠道。僅2022年,該校就招收大專及以上學生66323人。
善用教育數字化這一“利器”
“開展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要特別突出教育數字化這一‘利器’,把數字化賦能融入各個項目,推動教育數字化在技術、工具和能級上不斷升級。”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繼續教育處處長董振華說。
作為全省唯一的開展面向共同富裕的教育改革發展試點縣市,近年來,平湖充分挖掘本土職教優勢,以數字化為手段,創新開發了“增財實學”應用平臺,構建了“學歷+技能”雙提升“學校后”教育體系。
據介紹,針對“學歷+技能”雙提升,“增財實學”應用出臺了16項政策,鼓勵企業辦班、鼓勵群眾雙提升、鼓勵院校辦學,申領、審核、兌付均實現線上“一鍵直兌”,打破了學歷和技能證書互認壁壘,構建了各類技能證書兌換學歷學分規則機制,為技能和學歷間“一證多用、全省通兌”奠定了基礎。自2022年6月應用上線以來,平湖市大專及以上雙提升報名人數已完成年度任務數的169%,該應用還被列入2022年全省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創新試點項目。
平湖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徐立表示,借助數字化改革浪潮,平湖還從“政策+技術+服務”三維度整合區域資源,按照“一庫一艙一池”的總體架構,建設了平湖教育“校后學習通”綜合服務平臺。其中,“一庫”就是建設“學校后教育”應用數據庫,打通屬地其他部門自建應用和“校后學習通”業務系統的雙向數據支撐,實現信息共享;“一艙”就是建設一屏總覽與四大場景數據駕駛艙,實現精準找到需要提升學歷、技能的個體,以及實現教育資源供給與用戶個體的智能推薦;“一池”就是建設覆蓋各端主體的應用模塊池,數據賦能個體升學、就業、生活。
近年來,浙開大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助力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面向不同年齡階段和多樣化學歷教學需求,通過數字化改革和創新,浙開大構建了基于浙江學習網和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互聯網+教育”模式,開發了社會人員學歷提升學習平臺,建設了10門高質量線上課程,免費提供給社會人員學習,學習成果存入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目前,該平臺報名注冊點777個,覆蓋全省11個地市,注冊學員人數超12萬,累計訪問量逾344萬人次。
王正東表示,下一步,浙開大還將繼續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優化數字化學習環境,實現學習一站式完成,過程閉環管理,服務一網通辦,進度一屏統覽,數據分析可視。同時,推動學分銀行個人學習賬戶的使用和推廣,為每個人建立可信的數字學習檔案,拓展學分銀行應用場景,搭建社會人員終身學習“立交橋”。(記者 邵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