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市鎮海區的鎮街,農民畫非遺傳承人在研習基地面向當地農民、老人、中小學生講解來自田間地頭的“鄉村藝術”;在四川北川基層社區,理論宣講志愿者走進群眾共享讀書體會;國家開放大學在終身教育平臺最新上線的約8萬門優質課程,助力全民終身學習……
在剛剛結束的我國第18屆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里,各地通過多種方式持續助力終身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全民終身學習活動,正是完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的鮮活實踐。據統計,2013年至2021年,累計約3.1億人次群眾參與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的教育培訓和學習活動。這不僅喚醒并重塑了人們對于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認知,還將促進學習機會與資源供給的豐富,教育服務與體制機制的健全,營造有利于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利社會環境與氛圍。
身處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時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終身學習,持續提升知識能力與勞動素養。做好終身學習,不應局限在特定的活動周,而是要使其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可能。建設學習型社會,也是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非凡十年,我國持續推進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目前,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2021年高職學校招生557萬人,相當于十年前的1.8倍。據官方統計,全國共有1891所各類高校舉辦學歷繼續教育,有力提升了國民受教育年限和素質。各級各地大力推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建設,確定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129個、示范區120個,建成30所老年開放大學和老年教育專門機構。
繼續教育同學校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兩大支柱。隨著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加速普及,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大勢所趨。要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相關政策和制度,繼續加大繼續教育資源投入,構建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形成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培訓網絡體系。規范繼續教育的學歷認定和職業資格考試,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保障接受繼續教育的勞動者的就業公平權利,激發更多人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繼續教育應以實用性、應用型課程為主,培養大眾持續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可多方合作搭建繼續教育網絡平臺,提供優質數字化教育內容,不斷增加優質資源,增強民眾獲取的便利性和可及度,打造隨時隨地可學的環境。要關注不同社會群體關于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多元需求,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成果,使學習突破時空限制,更趨個性化、靈活化。
以需求為導向,擴大繼續教育資源供給,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力量。可鼓勵社會資本及各類相關教育機構積極投入繼續教育發展,開放資源、開展合作,強化開放共享的繼續教育網絡。對此,相關監管主體當建立健全相關辦學規范和質量評定標準,引導和推動相關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并維持良好秩序。此外,公共部門也須持續加大相關公共服務供給,以更有力的公共保障與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推進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和資源支撐。
作者:謝景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