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100%、留臺率達72%、平均起薪超過8200元——在臺州求學,就能享受德國IHK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模式,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正以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卓有成效的教學改革,搭建起高水平產教融合平臺,不僅促成學生技能薪酬雙豐收,也俘獲了企業的高度贊賞。
臺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育局黨組成員 林鑒兵說:“推進共同富裕,職業教育舉足輕重,也被寄予厚望。臺州職業教育正在產教融合提能級、院校設施強基礎、人才培育創特色上持續下功夫,以推進職教創新高地建設為契機,凝聚起職教賦能共富的關鍵要素和強大合力。”
國際標準培養高端人才
如何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經驗,激發臺州市職業教育創新人才發展活力,暢通傳統技能技藝國際化渠道?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在探索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國際標準、臺州特色的育人之路。
據悉,自2017年以來,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德國萊比錫工商業聯合會(IHK)、德國BBW職教集團共同成立中德學院,開設了機電、模具、數控3個專業,打造“雙元協同、工學交替、課證融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并聘請3名德國職教專家常年在校任教。
“中德學院建有德馬吉產業學院、西門子產業學院、賽豪產業學院等,面向臺州制造廣泛開展人才培養和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員工培訓。”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臺州技師學院黨委書記李金國說,中德學院現有17名教師擁有德國IHK培訓師資格證書,其中6名擁有國際認證的IHK考官資質證書。“學生德國IHK證書獲取率95%以上,與德國國內持平。”
在今年舉辦的第十七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學生組)主體賽上,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學生楊海波參加車工組決賽并獲得銀獎,被授予“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創造了臺州市選手在該賽項的歷史最好成績。
“產業高端與高端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高端化的更高要求。”李金國說,接下來,中德學院將聯合溫嶺職業技術學校、錢江機器人和利歐集團等地方龍頭上市企業、德國BBW教育集團成立中德智能制造聯合產業學院,推進中高企德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打通中德合作“雙元制”育人模式向中職院校的延伸通道,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此外,立足臺州臨港產業精密制造城的區域產業特征,中德學院將聯合德馬吉、西門子、采埃夫、公元和賽豪等共建具有工業4.0應用示范功能的“跨企業公共培訓中心”,面向精密制造城上下游中小企業,開展實習、生產性實訓、智造技術應用示范、技能培訓以及技能鑒定等公共服務。
大展拳腳有了廣闊天地
11月17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玉環校區正式揭牌,這對玉環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加快打造浙東南職業教育新高地,具有極其重要的全局性、戰略性意義。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玉環校區的過渡校園,就位于玉環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校區內。這個總投資約13億元,占地380畝,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新校區,集“中等職業教育、成人培訓、產學研聯合體、社會公共實訓”等為一體,擁有完善的教學系部樓、機電實訓大樓、教育教學和學習生活設施設備。
玉環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項目科研處主任楊帆說,玉環加工制造類企業有上萬家,其中規上企業1100多家,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新校區的建成,為我們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開展訂單式社會培訓等,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職業院校基礎設施,是職業教育行穩致遠的基石。臺州將職業院校基礎能力提升工程與促進共同富裕結合起來,落實職業教育“窗口”城市建設項目清單,加快構建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點推進市直高職院校重點工程項目、中職學校新建遷建擴建工程等職教園區建設,增強內外循環源動力。
早在2019年8月,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和玉環市就攜手邁出了校地合作的第一步,掛牌成立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玉環分院,三年來源源不斷為玉環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當時他們整個分院也在我們校內,那會兒校園小,資源比較緊張,諸如數控加工實訓等還要錯峰安排,有點施展不開。”楊帆說,如今隨著校園規模的擴大,資源大幅提升,雙方都有了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以此為基礎的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也將進階到更為深入的資源共享與合作探索。
在職業教育中,實踐性教學占到很大比例,實訓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先,中職各專業實訓室加起來最多三四千平方米,現在至少翻了5番,且新投入3000萬元添置加工制造類、汽修、電商等實訓設備。”楊帆說,此外還計劃建設8000平方米的校企合作大樓,為中高職、協會聯合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搭建平臺,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進行技術研發、產品生產。
特色產品邂逅直播助農
技能在手,致富有路。關于匠心育人,臺州職業教育一直走在與時俱進的創新之道上,落子在共富關鍵處的鄉村振興中。
一邊是科技快速發展,短視頻、電商直播成為不能忽視的網絡銷售新渠道;一邊是中職師生不斷求索,創新助農致富新路徑。于是,以直播帶貨助力振興的有益實踐在臺州市各地落地開花、結出碩果。
路橋桐嶼街道小稠村是枇杷生產基地。今年5月,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就為該村的“幸福果”舉行直播帶貨,學生主播們巧妙地將枇杷口感特色、當地產業發展情況、自然風光等貫穿起來,還通過抽獎活動將直播間氣氛推向高潮,隨之點贊、關注等各項后臺數據持續上升,下單不斷。
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創辦于2003年,是全省較早創辦該專業的學校之一。除了結合地方產業特點、深化產教融合,鼓勵學生通過網上開店、電商直播帶貨等創業實踐外,該校學校還利用電商品牌專業優勢開展專項社會培訓,讓更多農民和農產品上網,增加銷售渠道。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臺州本地特色農產品,在網絡直播的助力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的“香餑餑”。
在這方面,椒江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也打造了系列創新創業活動。“農二代”在該校學生中占據了一定比例,但因有銷售渠道有限,農產品經濟收益較低。
“于是,師生利用課余時間,嘗試直播助農賣葡萄、紅糖、橘子等農副產品,大獲成功。”椒江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元嬌說,校園直播快閃社應運而生,在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
據悉,該校還創新直播帶貨方式,成立“賣甜守望者”校播助農基站創新創業實驗室,將校園實踐活動融入社會創業實踐,幫助“農二代”自主創新創業,拓寬農戶銷售渠道,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戰能力,引領家族創業,實現智富和共富。(臺州新聞客戶端盛鷗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