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凡報道 日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基于縣域產業集群的現代產業學院多元共融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案例入選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單”。這一多元共融建設模式是如何探索并實踐出來的?記者走進浙江工商職院深入了解。
源起:服務縣域經濟轉型升級
縣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浙江以縣域經濟為基礎,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為特色的“浙江模式”。隨著大都市圈的擴張,打造特色鮮明的制造業集群,發揮資源、產業、企業等基礎優勢,推動縣域經濟提質擴量成為當下以及未來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功能。”浙江工商職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周志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縣域產業集群的提質擴量急切呼喚高職院校為縣域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助推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為此,浙江工商職院主動對接浙江省縣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中國模具之鄉”寧海模具產業集群、“家電之都”慈溪家電產業集群為基礎,先后與寧海縣、慈溪市政府及相關企業(協會)共建寧海學院和慈溪學院兩大現代產業學院。
“建設基于縣域產業集群的現代產業學院,成為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創新的一大路徑。”周志春說。
核心:打造多元共融的“六面體”
據了解,浙江工商職院在現代產業學院的基礎上,通過發揮政、校、企(協)等多元辦學主體的資源優勢,在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師資隊伍、產學研服務平臺和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等6個方面打造了多元共融的“六面體”。
專業結構:緊密對接縣域產業結構設置專業和相關研究機構。基于寧海模具產業集群,寧海學院開設了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建設國家級模具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究機構;基于慈溪家電產業集群,慈溪學院開設了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專業,建設寧波市智能家電重點實驗室。通過立足縣域發展進行專產對接,不斷優化產業學院的專業結構,為深化產教融合構筑單元組織載體。
人才培養模式:借助縣域產業集群的產業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與當地產業龍頭企業開展“引廠入校”“入園辦學”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探索“真題真做”“專題制作”等企業深度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定向招生、雙主體育人、定崗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崗位精準對接、精準育人。
課程內容:主動對接龍頭企業技術標準,面向模具數字化設計、智能制造等崗位(群),校企共同開發制訂模具、數控等專業學徒的企業教學標準,共同開展課程教學與資源建設,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確保學徒實現“企業培養、產業集群使用”。
師資隊伍:充分利用縣域產業集群內的行業協會信息資源,邀請浙江工匠李進等企業工匠承擔課程實訓、單項技能訓練、技能競賽和專題制作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在企業車間開展實踐教學,協同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職業認知和對產業集群的情感認同。
產學研服務平臺:針對縣域產業創新需求,匯集相關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力量打造“國家、省、市、校”四級科研平臺,與浙江工業大學等合作共建國家級模塑制品表面裝飾與智能成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服務縣域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技術升級。
管理體制機制:設立社會服務處專責推進產教融合,成立產教融合促進委員會和三江職教集團理事會,統籌和協調政校企協多方利益與需求。建立多元化共建機制,與慈溪市政府、公牛集團、慈星集團、卓力電器集團、福特電器等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建慈溪學院。
成效:實現學校與縣域共贏
“自探索、實踐多元共融建設模式以來,學校的人才培養供給和縣域發展需求的匹配性得到了明顯提升。”周志春告訴記者,自2016年以來,寧海學院、慈溪學院兩大現代產業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專業對口率超過80%,1712名畢業生留在寧海和慈溪就業,緩解了縣域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數量供給不足問題。學生解決真實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用人單位滿意率超過93%,學生獲“模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藝”國賽一等獎等國家級獎項17項、省級獎項100余項,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不僅如此,學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都有顯著提高。”周志春表示,模具設計與制造、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成為浙江省高職首批通過悉尼協議國際認證的專業,智能家電專業群獲批浙江省“高水平”專業群。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寧海學院和慈溪學院為寧海、慈溪相關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30項,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并授權發明專利132項,師生專利成果轉化30項,培訓在崗員工30385人次,完成技能鑒定4497人次。模塑制品表面裝飾與智能成型協同創新中心原創模內裝飾技術在產業集群內16家企業應用,產值2.2億元。
“學校的人才培養有了方向,適應性不斷增強,縣域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有了智力和技術支撐,這是學校和縣域的共贏。”周志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