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網癮少年”逆襲獲聘高校在編教師的勵志故事,引發了輿論關注。24歲的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邵思程,曾是一個典型的“網癮少年”,中考沒達到當地普通高中錄取線,最后進入了衢州中等專業學校機電專業學習。
誰也沒想到,這反而成為他騰飛的起點。入學后,邵思程發現自己對機械設計產生了興趣,“我對游戲突然沒興趣了,感覺制圖比游戲更好玩”。找對“賽道”的邵思程,開始發奮圖強。
中專二年級時,邵思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CAD機械設計項目浙江選拔賽,獲得第一名,從此叩開了成功之門。2020年12月,他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獲得CAD機械設計(國賽精選項目)的銅牌,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21年,憑著這項驕人的成績,大專學歷、年僅23歲的邵思程被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破格聘為在編教師,享受副教授待遇。
邵思程的“奇跡”,其實并非個例,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當下,類似的勵志故事時有聽聞。幾年前,19歲的高職學生宋彪,因為獲得世界技能大賽最高級別獎項——阿爾伯特·維達大獎,不僅被授予“江蘇大工匠”稱號,還直接憑手藝就認定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而且江蘇省政府還給予80萬元重獎。
“拿不好筆桿子,就拿好工具。” 每個人的稟賦不同,對于不擅長文化知識學習但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而言,只要拿好了工具,不僅可以擁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也完全可以成長為“大師”,進而以自身的能力去推動國家的創新發展。
或許有人會擔心,即便選擇了職業教育,但能拿到技術大獎的畢竟只是少數,剩下的“大多數”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斷頭路”早已被打通。通過和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五年制班、單考單招等方式,中職生同樣可以升入高職(大專),甚至本科。據統計,目前約有65%中職生進入高等院校。不僅如此,全國已有40多所高校在培養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教師和研究人員。職校生考研上岸的新聞,近年來也時有聽聞。隨著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推進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將會獲得更多的研究生錄取名額。
打通職業教育的“斷頭路”,不僅給職校生提供了上升的空間,還可以讓一些原本被“碾壓”的人重新煥發活力,成為“人生贏家”。不少深受文化學習“折磨”的學生,一進入職業教育的新“賽道”,找對方向后一下子就像變了個人,走出自卑,迎來了“開掛”人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傳統觀念和社會治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社會對職業教育一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面對一樁又一樁“逆襲”的勵志故事,這些陳舊的觀念該終結了。“網癮少年”轉而成為高校教師,證明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天生我材必有用,選對“賽道”誰都可以成為“人生贏家”。(胡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