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特色文化育人實踐
■繪制“雙高”建設新畫卷?浙江篇
地方高校是區域優秀文化的實踐者。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依托專業優勢,積極挖掘地域古橋特色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工作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創新“承古出新、匠師協同、學創一體”專業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為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學習與借鑒。
直面問題
問題是創新的起始點,也是教育成果的出發點,學校直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專業教育融合不足,職業技能、工匠精神培育缺乏有效協同,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培養缺乏有效載體等問題,著力厘清發展思路、梳理問題清單,積極探索專業特色文化育人新路徑,使得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迸發出勃勃生機。
科學施策
發現問題,就要一個個破解問題,學??茖W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建立“承古出新”育人機制,逐層融合文化傳承與專業教育
學校建設“浙江古橋館”,開展“千名學生尋訪千座古橋講述千個故事”活動,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鑄牢精神文化之魂;在橋梁模型制作實踐過程中,通過匠師“傳、幫、帶”,深度體會橋梁建造精湛技藝及精雕細琢、不懈奮斗的品質精神;開展古橋結構形式辨識、三維數字模型建立等創新設計工作,拓展古橋數字化設計、施工、監測等應用研究,增強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浙江省隨處可見的古橋,使學生時刻能夠感受到古橋文化的氣息,實現古橋文化“生活化”;建設古橋館并向社會開放,實現古橋文化“社會化”;開設“工匠班”,創設工作室,使技藝與文化傳承融合,實現古橋文化“教育化”;以科技驅動傳統技藝傳承,打造數字古橋館,實現古橋文化“數字化”?!八幕眰鞒袡C制促進專業特色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構建“匠師協同”育人體系,協同培育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
依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的影響力,聘請古橋非遺傳承人、技能大師、能工巧匠、行業專家等累計70余名匠師組建育人團隊,開展橋梁類工程課程授課;創設“專業課堂”教理論、“非遺課堂”授技藝、“大師課堂”拓視野、“工地課堂”提技能的“四課堂”協同育人模式;建立非遺傳人專類講授、勞模工匠專場報告、行業專家專項指導的三級育人實施機制和專業負責人專人對接的“3+1”協同育人實施機制,保障育人工作順利進行。
——打造“學創一體”活動平臺,有效提升職業素養與創新精神
學校開設“工匠班”,開展基于橋梁施工過程的橋涵工程類課程教學改革,在橋模制作設計理念和方法中強調獨創性與新穎性,提高學生主動探索、開拓思維能力;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聘請非遺傳承人羅關洲、曾家快教授等,以大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立“古橋文化研究中心”,積累完善古橋修建技術、文化、檔案,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技術技能積累平臺;設立“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依托浙江交通運輸科學研究院的前沿學術資源,聯合現代橋梁能工巧匠、行業專家創新橋梁建造技術,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帶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班”學生按照培養計劃完成理論學時與模型制作預定任務,經答辯考核獲得“橋模制作匠士證”與“第二課堂成績單”雙認證,該證書已經被50多家學校合作企業認同。
成效喜人
經過不斷的創新、錘煉、實踐、再創新,現如今,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特色文化育人“品牌”效應已經凸顯。
近年來,學生獲得了國家技能競賽各類獎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15項;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一項,學生獲得專利13項,畢業生獲評省級以上技術能手20余人次,獲得全國交通教育素質教育精品項目一等獎。
專業教師團隊獲得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出版國家規劃教材5本、《石橋營造技藝》等4本著作,編制行業標準等12部,獲得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與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稱號,成為高職院校僅有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古橋研究中心。
學校獲得第九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職業院?!皞鞒械牧α俊蔽⒁曨l大賽一等獎。此外,學校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建立“海外魯班學校”與“絲路交通學院”,把中國古橋非遺傳統技藝與文化傳播到世界舞臺,專業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成績背后是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精神與改革意識,而改革帶來的紅利是更加鮮明的專業特色、更加澎湃的發展動力以及全體師生更加美好的未來。 (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