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浙江嘉興,工人們正利用機器人焊接零件。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下圖:河北雄安新區,指導老師正在為網絡創業學員班學員們授課。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本報記者 于忠寧)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歲月的長河已然穿過2021年的崇山峻嶺,涌向2022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激蕩起時代澎湃不息的浪花。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是時代使命。在過去的一年里,從國家到地方,從職業院校到企業,從線下培訓到云課堂,都在瞄準勞動者技能提升發力,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讓更多普通人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渴盼學得汽修絕活的職校學子、走進校園追夢的下崗職工、企業里尋求轉型的鉗工、在職工學堂充電的快遞員……每一位奮斗者都在向著未來奮力奔跑,他們踩下的拼搏足跡,都在為逐夢而行的時代寫下生動注腳,讓人觸摸到發展的脈動、感受到前行的底氣。——編者按
突破“天花板”,職業教育成色更足
鏡頭
前不久,第一批試點職業本科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2022屆本科生專場招聘會在校內舉行。37家進校用人單位共提供了1700多個本科生就業崗位,平均起薪年薪可達9萬多元。憑借在校期間的實訓經歷、踏實的求職態度等,職業本科生們在這場就業大考中紛紛“上岸”。
政策
2021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職業本科開始走向全面實踐。
2021年10月,人社部印發《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切實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
2021年11月,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強化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作用,規范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逐步建立“職教高考”制度。這意味著職業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職校生將有更暢通的學業提升通道。
觀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層次不高”“出口狹窄”等“天花板效應”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輸入端”,從根本上制約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廣泛重視學歷層次的大背景下,曾經不少有志于從事技術技能工作的青年學子,因為學歷“低人一等”不愿選擇職業教育。如今,職業教育已經打破了止步于專科的“天花板”。尤其在過去的一年里,職業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
在過去的一年里,全國32所本科職業學校均已開始招生。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的同時,國家還考慮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構建應用型人才系統化的發展通道,推動各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主動銜接、深度融合,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在范圍、內容和質量上的突破。“中職-高職專科-職教本科”的職業教育學校體系,將讓更多青年學得一技之長,獲得穩定的工作和更好的收入。
打破學歷“天花板”只是搬掉影響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塊“絆腳石”。為了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培養大國工匠、技能型匠才的搖籃,從國家到地方,正在致力于排除更多的制約因素。
招聘限制是影響職業教育的“卡脖子”因素。國家出臺規定,要求事業單位取消招聘限制,其實起著引領作用,意味著其他非公有用人單位的類似限制也會逐步淡化,對職業教育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
國務院學位辦印發的《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意見》,將職業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系,普通本科和職業本科的證書,在就業、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樣效力。這讓打破職業教育“天花板”的計劃有了實質性的政策突破。
可以預見,當職業教育打破學歷“天花板”,政策推動職校生在就業、落戶、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與接受普通教育的學生享受同等待遇,那么,無疑將大大改變職業教育“上熱下冷”的現狀,推動更多適合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學子選擇職業教育。這不僅能破解教育相關改革的難題,更能切實促進更多青年更好地就業,為國家儲備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百萬擴招,為每個人指引遠方的路
鏡頭
“從未想過工作后還能上大學,我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31歲的李志團,2019年3月到井上上班,高中畢業的他以為這輩子就這樣打打工,養家糊口,是擴招給他帶來了新機遇。如今,他在企業上班不受影響,而且帶著年收入12萬元的薪水讀高職院校,畢業后還能拿到大專文憑。
政策
2019年,我國高職擴招116.4萬人;2020年,高職擴招157.4萬人,近300萬名社會人員走進“大學校門”。2021年是高職擴招3年行動的最后一年,又有數百萬人圓了大學夢。
2021年,教育部等多部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1年高職擴招專項工作的通知》《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教育部負責人表示,當前高職擴招進展順利,下一步工作重心將由“招好”轉向“教好管好”和“就業好”,確保“質量型擴招”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觀察
在高職百萬擴招大背景下,更多像李志團一樣的“社會生”走進校園,他們猶如奔流中翻騰的浪花,亟待見識更美的風景。通過高職擴招,一批勞動者增長了技術技能、提升了就業本領,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戰略提供了技能和人才支撐。
各地正在有序做好“質量型擴招”:前不久,山東省傳來好消息:超額完成擴招任務。為了激發社會人員報考積極性,山東重點向區域經濟發展急需、社會民生領域緊缺、市場前景好和就業率高的專業傾斜,加大優質教育資源投放力度。山西則繼續擴大生源范圍,擴招對象為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者,特別是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農民、學前教育教師、基層農技人員及企業在職員工等有社會實踐經歷群體……
對于地方政府以及高職院校來說,既要努力完成好“3年300萬”大擴招的任務,又要切實保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本責,無疑是重大考驗。生源結構發生巨大改變,學生需求多元化,如何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讓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就好業,讓帶著滿腔熱情而來的學生滿載而歸?是一道需要解答好的重要命題。
高職擴招應該著眼于把勞動力存量轉化為優質人力資源,堅持寬進嚴出。唯有守好人才培養質量生命線,才能獲得更廣泛的認可。“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不少地方以及高職院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為了實現分類培養,一些院校精準設置適合擴招生源特點的專業。如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今年擴招進來的560名新生,根據不同的需求,將分別就讀于虛擬現實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園藝技術、服裝與服飾設計等11個專業。還有一些院校圍繞著不同職業方向,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行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對口就業“一條龍”,“招生-錄取-考核-使用”銜接暢通,工學交替、旺工淡學,把學校搬到工廠、把課堂移到車間,組團式報考、整建制學習等。
百萬擴招的增量使技術技能人才的儲備和供給進一步加強,就業壓力有所緩解;廣納生源使應往屆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職業農民等能招盡招,擴大了人民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這個層面來說,高職擴招不能僅靠教育系統單打獨斗。人們期待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將高職擴招保障措施落實落細,與此同時還期待行業企業、社會各領域關注關切勞動者技能提升,積極參與對“社會生”的培養以及用人中來。
連續3年高職擴招百萬,讓更多人有了新的人生選擇。這不僅有力支撐了國家戰略實施,也成就了更多追夢人,為每一位平凡的人指引著遠方的道路。
多方合力,讓更多人吃上“技能飯”
鏡頭
“考取了育嬰師證書,以后工作更專業,薪水可能也更高呢!”陳芳是廣州市的一名月嫂。前不久,她通過市人社局官網找到政府認證許可的職業培訓機構,報名參加育嬰師職業技能培訓,拿到了育嬰師中級資格證書。
政策
2021年以來,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55個地市紛紛上線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貧困勞動力、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企業職工等均可登錄社保卡賬戶領取培訓券,實現掃碼培訓“充電”。截至當年三季度末,有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上線發放863.91萬張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
2021年12月,人社部、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2021~2025年期間,預期實現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至少7500萬人次,預期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至少4000萬人次。
觀察
在過去的一年里,更多像陳芳一樣的普通勞動者吃上了“技能飯”,技能不斷精進。這得益于政府主導、企業積極參與的全社會多元人才培訓體系的積極構建。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技能中國行動”正式實施。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時期,要通過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比例達到30%。
2021年,多地緊扣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強調制造業產業鏈、創業鏈與培訓鏈的有機銜接,面向不同就業群體,多層次鋪開,分類別實現,不斷更新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同時,還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既要技術精湛,更要匠心報國。
實施“技能中國行動”,需要更多政策制度加持。2021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撥付專項資金,用于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從整體來看,職業培訓券所釋放的政策紅利,不僅穩住了就業基本盤,讓越來越多的技能人才將借此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對提升地方公共政策的開放性、社會環境的包容性也大有助益。
期待接受技能培訓的勞動者大軍中,新業態從業者尤其值得關注。新業態新職業人才培養的提速,需要全社會合力而為。在過去的一年里,不少與新業態、新職業密切相關的公司、互聯網平臺,聯合職業院校,構建以智能化、數字化平臺為基礎的新型培訓模式,大大推進了新職業人才培養的進程。
關于勞動者技能提升與培訓,工會“娘家人”也在積極行動。各級工會組織對焦職工學歷提升、技能提升需求,優化職工學歷層次與技能結構,與有關部門聯合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機制和實施辦法,以各類職工夜校(網校)、職工學堂等為載體開展職工教育培訓,大力實施職工素質提升工程,照亮了職工“賦能成長”之路。如北京市總工會推動成立98家“首都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有力地撬動勞模、工匠、技術能手、首席技師等社會優質師資和課程納入工會技能培訓體系等。
普通勞動者就像細細密密的葉脈,是樹木蓬勃生長不可忽視的力量。人們期待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勇于擔當、企業和學校等各方主動作為,讓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更加健全,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更加有效,賦予勞動者在職業道路上不斷奔跑更多的動力,為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更多選擇和可能。
“共同轉型”,員工和企業一起變得更好
鏡頭
在湖南長沙,民營企業長沙曉光模具公司創立了曉光工匠學院,也專門設置了“TPS——豐田精益道場”,花重金從豐田請來7位70歲以上的老師傅編寫課程,致力于把制造與育人融為一體。在這里,有的技能工人完成“華麗”轉身,升級為機器人操作手和運維師,公司1200多名員工中有一半經過培訓成為骨干。
政策
2021年6月,由人社部、全國總工會等五部門共同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打通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壁壘,讓學徒既有理論學習的基礎,也有培養實踐能力的平臺,以此批量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新型學徒則將出徒標準抬到了“中級工、高級工及技師、高級技師為主”的高度,將培養期限明確為“1~2年、特殊情況可延長到3年”。
2021年7月,人社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更廣泛地動員企業參與其中,以企業為主導開展校企合作,加強產教融合,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制培訓。
觀察
以智能化為標簽的改造行動席卷制造業領域,奔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企業一方面在盡力減少生產線對人工的依賴,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工程師從哪里來,技能工人到哪里去的新命題。與此同時,對于一線工人來說,是要進行技能升級,與機器人成為“工友”,還是黯然離場,下沉到低一級的勞動力市場?智能化浪潮下,企業和員工一起面臨著這些挑戰,尋求“蛻變”的機遇。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像長沙曉光模具公司一樣選擇了“自己培養人”,以更開闊的視野打造終身職業教育的主課堂,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產業緊缺人才培訓、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轉崗轉業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和數字技能普及性培訓等。不惜一切代價讓技能工人成長,更多的政策和機制紅利在釋放。
技能行動、人才培養,學徒環節是基礎,企業想迎來不缺高技能人才的好日子,需要新型學徒制來支撐。在政策鼓勵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學徒制培養。如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每個新員工都配有負責“傳幫帶”的企業導師,學徒考核、比賽的結果,會直接計入導師參評公司級大國工匠、首席技能大師、勞動模范的考核體系。
要鼓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發揮其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政府的相關支持不能少。2021年,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想方設法提升企業的培訓水平,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培訓能力不足的問題。如不少地方積極發揮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和培訓機構作用,引導幫助中小微企業開展職工培訓;通過抵稅、獎勵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所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投入。
一系列激勵政策,引導企業將自身發展與職業培訓深度融合,以此為杠桿撬動企業開展職工崗位培訓、加速技能人才成長的內生動能。在智能升級過程中,技能工人與公司一起進步和成長,共同打造一個富有創新力和創造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