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黑與白是諸多水鄉古鎮最普通、最典型的兩種顏色了,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美。一個轉身,初秋成了冬景。一次回眸,綠枝變成黃葉。我的手有點癢了,想畫畫了。” 近日,在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尚美樓的思享廳里,一位老者在向建校“檐鏡”攝影團、“魯聲”電視臺、“紅磚青年”微信編輯部及熱愛藝術的00后學子們講述著《不一樣的水鄉 不一樣的嘉興》,講述的老者就是第十一期《長纖魯聲微講壇》的主講老師許巖。
許巖老師是嘉興市電影家協會會員、資深影視編導,先后攝制編導過300多部(集)電視專題片紀錄片,曾獲第六、七、八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二、三等獎等一系列獎項,其中最為“80”、“90”后熟悉的就是全國少兒電視節目《動畫大觀》。
許巖老師以極富個性“人趨我避”開場,同學們先是一愣,有點迷惑。隨后,許巖以《荷美王江涇》《水秀嘉興》《這里有一首詩》(朱生豪)三部紀錄片為例,從歷史、生活、人文三個維度為同學們打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嘉興”,特別是《水秀嘉興》,作為浙江省第十四屆運動會宣傳紀錄片,以“水之韻”“船之魂”“城之光”三個篇章,從古老的馬家浜文化,嘉興先民種水稻,掘水井到今朝的“九水歸心”;從南湖紅船,引出嘉興人的紅色基因;以古老的子城下孩子們的跳繩切入,一古一今、一靜一動、一個沉淀歷史一個象征未來,形成鮮明對比,自然地轉到體育主題,展示出了一個寧靜、優雅、從容、奮進、秀美的嘉興。同學們也明白了“人趨我避”其實就是要創新。
藝術需要創新、文化更需要創新。在談到自己的N個第一次時,許巖用自身經歷的第一次油畫寫生、第一次寫書法新魏碑體、第一次寫散文、第一次拍電視專題片等一系列第一次經歷,告訴同學們要打好基礎,厚積才能薄發;要有創新意識,懂得換位思考,捅破一層紙就豁然開朗,見到一片新天地;同時還要兼顧整體與細節,二者相輔相成,許巖老師告訴同學們,創新的前提是要有積累,看多、學多自然而然就會有自己的想法,要做一個勤奮刻苦的人,珍惜每一天的時間。
21造價2班趙鋮晰同學在互動環節,就《水秀嘉興》開篇婦女用水桶打水引入提出疑問,“為什么要用這個鏡頭引入呢?好像也不是最能代表嘉興水的一個場景”,面對疑問,許巖老師解惑,“這是一個江南水鄉過去極其生活化的場景,別的地方沒有,而且現在也沒有了,因為已經都用自來水、桶裝水了,這樣設計主要是能使觀眾在開篇產生共鳴,這就是他們生活的水鄉。”
講座最后,許巖老師勉勵同學們“世界上很多東西是相通的,堅持努力,刻苦奮斗,勇于探索,即使第一次經歷,經過努力,也會干得很出色,也會做得很成功。”
藝術無年齡界限,文化更無時空界限,在一場跨越近一個甲子的對話中,許巖老師和同學們跨越了專業、年齡的界限,真正用心去感受嘉興的歷史之美,人文之美,感受那直擊靈魂的勤善和美、勇猛精進。(唐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