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專業群是以共性的社會職業群、崗位群、技術群為背景,將技術或學科相近的相關專業圍繞特色或重點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根據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發表的《企業群落與新競爭經濟學》文章中關于產業集群組成表述,可認為高職專業群偏重社會職業領域,其構建實際就是產業集群理論在教育界的一種外延和拓展,有別于傳統意義上偏重于知識體系的學科群。職業聯系是專業群的社會屬性,共性的任職標準及人才培養模式,共享的課程平臺、師資隊伍及實踐教學環境等是專業群的內部屬性。
專業群建設基本要素包括群內各專業之間的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平臺及教學資源開發、師資及教學條件建設等,是學校專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新策略,是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新機制。擁有一個或若干個深受市場青睞的特色專業群是高水平高職院校的主要標志。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數字經濟產業集群迅猛發展,人工智能正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人工智能在催生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對傳統行業也具備較強的賦能作用,能夠引發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產業可衍生職業、對接專業、促進就業,高職院校專業鏈要緊密對接產業鏈。本文將智能感知、智能計算、智能傳感、智能通信、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跨學科、跨業界、跨平臺、跨職業類型的融合方式簡稱為“智+”,旨在探討“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智+”專業群構建。
一、構建“智+”專業群的理論基礎
根據馬克思分工理論,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往往伴隨新的勞動工具及與之相適應的勞動關系的出現。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及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和應用,促進了社會職業及崗位類型、任職標準及要求等都在發生變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1年編著的《工程技術員命名和分類的若干問題》文獻中提出了“職業帶理論”。根據該理論,伴隨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傳統行業應用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高度融合,從而會帶來不同職業在技術規范、知識及能力要求等方面相互重疊、復合。隨著行業應用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度增加,其重疊、符合的范圍會越來越寬,尤其人工智能相關通用技術技能可能是未來職業交叉重疊比較多的部分,即社會各行各業需要越來越多掌握高新技術的技術型人才,他們必須系統、全面地接受不同于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職業技術教育。
二、“智+”專業群構建
(一)“智+”專業群構建原則
專業群構建既要充分考慮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接性、專業群內各專業之間的協同性,又要兼顧專業群的穩定性、靈活性和生態性。“智+”專業群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學校要加強對專業的統籌謀劃與布局,即學校要有主動、積極參與并服務區域產業集群的意識,尤其要有緊密對接區域主干產業鏈的意識。第二,學校要把握自身辦學特色,即在構建專業群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抓住地方經濟建設的中心內容和特色產業,在發揮傳統優勢辦學的基礎上,找準學校的特色定位。第三,以充分調研為保障,即構建專業群前需充分進行調研與分析,準確對接地方產業集群,適應地方產業鏈的各類需求。第四,以內容相近為基礎,建議由若干個技術基礎、職業崗位相近的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共同組成專業群。
(二)“智”+專業群構建實踐
本文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探討“智+”專業群如何構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立足民政社會服務和現代城市服務領域,培養面向現代服務業及社會公共服務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其“智+”專業群構建思路如圖1所示。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架構及其所呈現的算法、算力、計算三大共性技術體系,將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專業群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體系及關聯技術體系所構成的專業群,本文稱為“基座”專業群;另一類是基于人工智能衍生技術體系所構建的智慧民政與社區、智慧養老與康護、智慧旅游與文化、智慧商貿與物流、智慧金融與財務等專業群,本文稱為“板卡”專業群。“基座”專業群和“板卡”專業群的課程平臺、專業實訓項目、技術師資及實驗平臺共建共享,共同培養跨職業類型的復合型人才,為社會提供智能服務。組群分析如下:
1.“基座”專業群。“基座”專業群的定位,一方面面向“智+”行業,培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及關聯技術的技術技能人才,其崗位群有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實施工程師、維護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產品銷售工程師等;另一方面為“板卡”專業群及課程建設提供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支撐,同時為師生營造“智+”教育與學習場景,鼓勵教師基于“智+”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基于“智+”開展多模式自主學習。本著職業相關聯、技術成體系、課程相通融、資源可共享的原則,每個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定位、資源及辦學經驗組建“基座”專業群。例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基座”專業群根據技術內容相近的原則,圍繞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及關聯技術兩大體系,面向基礎設施層的物聯網、平臺支撐層的云計算與大數據、核心技術層的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組建了智能信息技術和智能電子通訊兩個專業群。第一,智能信息技術專業群,對接“板卡”專業群所對應行業的數據信息采集、分析、處理、可視化及物網互聯等技術,由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軟件技術、移動互聯應用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及應用等專業組成。現有辦學基礎包括:3個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群專業,1個中央財政支持“專業發展項目”專業,1個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3個華為、聯通緊密合作重點建設專業。第二,智能電子通訊專業群,對接“板卡”專業群對應行業的泛在感知、識別、人機交互、電子通訊等技術,由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安全技術與管理、新能源汽車技術等專業組成。現有辦學成果包括:3個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群專業,4個重慶市優質校重點建設專業,1個國家教學資源庫重點建設專業,1個重慶市安全生產管理行業重點扶持專業。
2.“板卡”專業群。“板卡”專業群重點圍繞現代服務業的“住、養、行、商、賬”等領域,緊密對接現代服務業高端產業的部分主干產業鏈構建。相關專業群學生一方面要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知識與核心技術,掌握相關技術技能與操作規范;另一方面還要學習智能信息技術相關通識課程,了解專業所對應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市場需求及用人標準,并熟悉相關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五大“板卡”專業群的構成如下:
第一,智慧民政與社區專業群。基于“互聯網+”技術,聚焦民政事務及社區服務信息化、網絡化、一體化的智能服務體系,面向智慧社區產業鏈服務,由社會工作、民政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婚慶服務與管理業、社區管理與服務、物業管理等專業組成。第二,智慧養老與康護專業群。聚焦“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面向“醫養融合、智慧養老”高端產業鏈服務,由中外合作辦學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康復工程技術、護理、社會體育等專業組成。第三,智慧旅游與文化專業群。緊密對接信息化、系統化的智慧旅游價值鏈,面向智能導航、導游、導覽、導購等智慧旅游產業鏈服務,由文化市場經營管理、服裝設計與工藝、人物形象設計、旅游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務等專業組成。第四,智慧商貿與物流專業群。緊密對接大數據智能化與實體經濟融合引領的商貿流通業,重點面向采購、供應、通關、流通、銷售服務等商貿流通產業鏈服務,由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實務、連鎖經營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商務英語、跨境電子商務等專業組成。第五,智慧金融與財務專業群。融合互聯網金融、現代財務及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重點面向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服務,由會計、財務管理、金融管理、互聯網金融、信息統計與分析等專業組成。
三、“智+”專業群的實施與保障建議
(一)組織體系設計
為破除傳統專業組織管理所形成的專業壁壘:第一,學校層面成立“智+”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為“智+”專業群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及環境建設等提供指導和幫助,尤其對“基座”專業群與“板卡”專業群的融合情況診脈把關。第二,以專業群為單位劃分二級學院,成立專業學術委員會,選拔高水平專業群負責人,組織開展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制訂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負責實施專業群各項建設工作。第三,基于產業鏈核心崗位群,成立“智+”技術工程訓練中心,為學生提供基于產業鏈的較為系統、完整的“智+”生產性項目實習實訓場所、環境及項目資源庫。
(二)課程平臺構建
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頂層貫通”的原則構建“智+”課程平臺,將各專業學生培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基座”和“板卡”兩大專業群可共享基層人工智能相關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或部分課程模塊,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及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
2.專業技能提升階段。原則以“板卡”和“基座”各專業群所對應的骨干及核心課程分向學習為主,但“板卡”專業群可基于“基座”專業群的智能技術體系升級專業群相關課程內容及教學資源;“基座”專業群也可融入“板卡”專業群相關行業應用及案例,展開項目驅動、任務引領、情景融入等模式的教學與改革。兩大專業群教學團隊可充分整合,定期開展跨學科研討。
3.項目實訓及頂崗實習階段。基于“板卡”專業群對應行業及產業鏈的核心崗位群,組織“基座”專業群和“板卡”專業群學生分批次進入工程訓練中心,體驗基于產業鏈的完整崗位鏈工作場景,并選擇參加對應崗位的綜合項目實訓,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就業能力。最后,再推薦學生到相關企業參加頂崗實習。
兩大專業群通過“智能技術+行業應用”方式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等逐級融入各大專業群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群的“一崗多能、首崗適應、多崗遷移”人才培養目標。
(三)產教融合平臺搭建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是破解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的重要突破點。校企合作辦學或共同成立“智+”產業學院,產業學院內可設置“智+”名師工作室、“智+”企業工作室、“智+”技能大師工作室、“智+”技術技能平臺、“智+”工程訓練中心。各工作室(中心)匯集專業骨干教師、教學大家、企業高管和企業技術人才,既有基于自身行業與專業的相對分工,又有基于“智+”技術的緊密合作。校企一方面可集中優勢資源,共同開展“課、證、賽、研、訓”一體化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也可圍繞專業群有效推動“共定標準、共建課程、共編教材、共搭平臺、共培師資”建設。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培育“智+”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智+”示范性產業學院內涵建設,促進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秦鳳梅 莫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