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隨著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建設高潮的持續,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又成了職業教育新的熱點。
其實,在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之前,二十多年來我們曾經歷過“煉獄”般的省重、國重、國示范的申報。目的無它,也是往辦高水平的職業教育這個方向努力。
一間職業學校未來發展成什么樣,能成為什么樣,有沒有發展的規律、軌跡可循?曾經的“省重、國重、國示范”學校現在發展狀況如何?相同的外部環境,相似的內部條件,不乏一些曾經起點較低、如今卻發展態勢越來越好,甚至超越了“曾經的師傅”,把過去“扶貧”“傳經送寶”的兄弟學校遠遠的甩在了后面的后起之秀。這些“后發學校”超車的秘密又是什么?
“今勝昔”還是“昔勝今”是職教人喜歡經常討論的話題,我們如何客觀的評價自己學校的過去、現在?同理,我們能否決定自己的命運?這亦是中職職教人經常感到疑惑的地方。
一間單位,就像一個人,時時會遇到十字路口或者關口,遇到決定我們未來的關口時——闖過去;碰到影響我們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但這種抉擇相當難。而多數時候,當機會老人送上他的頭發給我們時,我們只摸到他的光頭。
正如西方的諺語所說:上帝左右了我們一半的命運,而另一半命運則交到我們自己手中。問題是交到我們手中的另一半命運,是否能決定我們職校未來的前景?
作為職教人,不知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高水平職校發展的基石是什么?
我們先嘗試在百度上搜索,結果發現有很多答案:校園文化、產教融合、職業生涯規劃等,但沒有人認為修“校史”是一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發展的基石。
看來,“校史”這塊不可或缺的基石并不被中職職教人認可。
校史,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校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指記錄學校建立發展和變遷的過程的文獻資料。
深入了解一間職校,研究一間職校,定位一間職校發展的方向,反思我們的職業教育辦學效果,離不開校史(新建學校除外)的研究,所謂“前車之鑒,后世之師”。
但是,今天,對多數的職業學校來說,無論是職校決策者、管理者還是職校的普通教職員工,很少人愿意花時間去了解自己職校的歷史(由于95%以上的職校并沒有校史館,了解自己職校準確的歷史反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也沒多少人關心自己學校有沒有文獻記載的校史。原因無他,中職職教人普遍認為:修校史對職校來說不重要,可有可無,或者認為在整理校史、撰寫校史上投入時間、人力、金錢不值。
修校史對職校來說,真的不重要嗎?當然,對僅抱著“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人來說,確實不重要,畢竟沒有整理校史是“祖傳”的;可是如果你是這間職校的引領者或者你把自己當成這間職校的主人翁,為了對學校、教師、學生負責,并希望自己的職校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狀態,就不應該忽視對校史的研究,對自己職校的歷史一無所知,有可能會把前人走過的彎路、做過的錯事、蠢事重復一遍,也有可能中斷前人好的做法,半途而廢,甚至沾沾自喜的將今天的做法認為是創新。為什么歷史上常常會發生“驚人相似的一幕”,原因就是人們無法了解歷史的真像或者不愿花時間了解歷史。
所以,哲學家黑格爾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歷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未在歷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由于本文所談的職校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了避免引起歧義,在此有必要對職校進行準確的定義。比如不少老師習慣把高中當成是普通高中,把中職排除在高中之外,把職校和職業院校混為一談等。根據百度百科,中國的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級中學、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高中、職業高中、中級技工學校、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范學校等。職校和職業院校兩者的內涵并不一樣,職校我們一般是特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簡稱中職),職業院校則包括了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職校和職院表面看是同一類型的教育,屬“同門師兄”,可目前,顯然,高職院更愿意招普通高中的畢業生。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又可細分為教育部主管的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職業高級中學(簡稱職高)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的技工學校(簡稱技校)。
承載“校史”的載體則是“校史館”。眾所周知,著名的高校、中小學名校都有專人負責、專項經費保障學校校史館的正常運轉,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成立時間不長、不怎么著名的高校或者以賺錢為辦學目的的高校并不把修校史當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但人類的文明是從有文字記載開始的,越是名校、越注重內涵發展的學校,校史文獻越豐富、越詳盡、越真實,因為文化、文明需要傳承、沉淀、反思和總結。
事實上,凡是著名的、高水平的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都會有詳盡的校史,他們之所以能“著名”,也是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為什么有不少職校,雖然建校也有百年時間,但確不能成為百年名校?并且這種類型的學校有一個共同點:盡管建校的時間不短,但確沒有文字記載的校史或者校史記載語焉不詳、斷斷續續,也沒有尊重歷史的“校園文化”,多數教職員工基本上是抱著“吃瓜群眾”的心態,并不在意學校有沒有校史館。
這種心態也折射到我們的常規教學管理上,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比如學校缺語文老師或數學老師,我們潛意識的做法就是找有語文或數學教育背景的至少本科學歷的老師,大概率不會考慮即沒有語文教育背景也沒有語文教學經驗的教師教語文,更不可能安排語文老師教數學或數學老師教語文(這里是指初中以上學校)。但如果是缺歷史老師,遇到缺少歷史學科素養的管理者就有可能不會考慮這位老師有沒有歷史教育背景和教學背景,甚至也不會考慮這位老師是文科出身還是工科出身、更不會考慮這位教師自身是否對歷史有興趣,潛意識認為:只要有大學學歷、持有教師資格證就能上講臺教歷史。
其實歷史也同樣是一門科學,屬社會科學范疇,比之其它學科,歷史只是入門容易,真正對歷史有研究的專業人士,清楚地知道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并不容易,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有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社會普遍對歷史教師要求不高,所以歷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許多非專業的歷史老師占據了他們的崗位)。
筆者在偏僻的大山里讀初中時,歷史課就是由數學老師兼,這位數學老師上歷史課的方法是照讀歷史課本,讀到下課鈴響便算完成了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筆者曾在一間村辦中學代課,亦遇到同樣的情況,似乎只要識字就可以教歷史。
培根《人生論》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以非洲為例,有人類的時間并不比歐洲、亞洲短,但沒有文字記載或沒有詳盡的文字記載,無史可讀,使得非洲大陸不但談不上“明智”,離文明還有一段距離,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乏善可陳。
這個道理對于學校的建設發展也適用。也許有人會這么說:校史有什么重要?沒有校史我們學校不是一樣好好的嗎?有必要小題大作嗎?不少學校不但沒有校史,有可能連“校史”這個概念也沒有,不是一樣培養了很多人才。抱著這種辦學思想的學校,有個很有趣的現實問題等待著他們回答,有沒有培養過“很多人才”如何考證?沒有校史記載,但看眼前的數據,只能證明不少人在這間學校上過學。
看一間職校能不能成為高水平的職校、能不能成為有豐富內涵、有很深文化底蘊的職校,能否“以史為鏡”,首先看這間職校對校史的態度。
詳盡、真實、撰寫準確的校史不僅能讓我們反思過去,總結過去,客觀的評價過去;還可以避免我們把前人走過的彎路、做過的錯事、蠢事“重頭再來”。
而反觀實力薄弱的職校,盡管原因各不相同,但不重視校史的態度是相似的。
校史不僅僅是我們職校反思的載體,還是我們職校規劃未來的載體。當我們想對自己學校的辦學效果進行反思、總結、診斷、查找問題時,源頭就是要有盡可能詳盡、真實的校史。
職校都喜歡請專家“把脈”,請專家規劃學校的未來,對專家侃侃而談的高論亦深信不疑,如果遇到某些教職員工有疑惑,自己也解釋不清、也沒真正理解,只需祭出“這是某某專家說的”,基本上能掃清一切雜音。可在實際操作中則發現,說和做還是有比較遠的距離,不少專家的指導并不象說的那么靈光。專家的解釋是:我的理論在某某職校很成功,為什么在你這間學校失敗了呢?問題肯定出在你們自己身上。
專家在這方面的回答自然是絕對正確,問題肯定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因為專家不太可能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學校。
然而,有不少中職職教人,他可能了解自己學校的現在,亦能發現自己學校目前存在的許多問題,并試圖努力去改變,可是由于對自己學校的過去一無所知或比較片面,很難抓住問題的核心矛盾,力出了不少,效果則一般。
如果這一切都有詳細的校史記載,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苛責前人或蠻干,而是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把更多的智慧用在解決問題上。
所以詳盡、真實的校史,猶如“先知”可規劃一間職校的未來。
作為一名資深的職校人,我深知,與普通高中相比,職校,更象一艘目標模糊不清(服務?維穩?就業?升學?競賽?)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的小船。職校尤其是職校中的“職高”除了“先天不足”(職高多是普通高中辦的不理想,吸引不了“優質生源”才改為“職中”),還有“后天缺失”(多數管理層、教師缺少企業經驗、市場經驗,而且還有根深蒂固的升學情結,社會上普遍對職校存有這樣、哪樣的偏見等)。
“先天不足”“后天缺失”的職校雖然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同樣面臨生存危機,作為職校的職教人與普通高中的老師相比,在教育教學上有比較強的挫敗感,正因為如此,職校的職教人有更急廹的“做大做強”“彎道超車”的思維。
但如何才能“做強、做大”,就業、技能競賽還是升學?作為職校我們似乎很難聚焦某一點。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就業的年齡不斷上移,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所謂的T型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職業崗位亦越來越不確定,職校的未來之路在哪?
眾所周知,不少名校,并不是建校之初就是名校,而是經過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才成為名校。他們一代接著一代的迭代、升級,有可能走的慢,但走的對,所謂“只要走的對,就不怕路遠”,這一切其實應歸功建校之初,創辦者就非常注重校史的收集、整理,所以名校的創辦者往往是名人。
名校有一個共同點:有讓人賞心悅目的校史館,有大量熱愛母校的校友,每個從這間學校走出去的的校友,都會很自豪的對他人說:我曾在這間學校讀過書。當他離開母校若干年或幾十年后,再次回到母校,他還能尋找回自己的記憶,他們因回饋母校而自豪。
名校不會忘記自己學校的創始人,也不會對母校有貢獻的校友毫無記憶。
名校往往能得到大批校友的慷慨捐贈,這些資源也是名校得以良性循環的基石。
但多數職校,則“只知秦漢,無論魏晉”,青史成灰是個常態,所謂的歷史,不過是傳說和眼前的事。
若干年后,當職校的校友們功成名就或飽嘗人世的滄桑回到自己曾學習幾年或工作過十幾年、幾十年的母校時,發現母校已不是自己原來的母校,除了新人就是新樓,似乎再難找回自己從前的記憶。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我們在抱怨從職校走出的校友對職校沒有感情,我們想過沒有:作為留存校友記憶的校史,我們何曾把她當成是學校發展的一塊基石。
我們知道,所有名校都非常重視修校史,而且名校相對于普通學校肯定是高水平的。也正因為如此,政府驅動職校往高水平定位,初衷是希望某些高水平職校也能成為普通高中那樣的名校,這樣,職業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人們心中“不同類型的教育”,而非“二流教育”。
因此,當某一天,職校也重視修校史,把修校史當成學校發展的一塊不可或缺的基石,職校才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高水平、“不同類型的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同等重要”的學校。
(來源:職教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