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新時代勞動教育探索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把準勞動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立足國家“雙高計劃”實施大背景,堅持“五育并舉”,深入推進勞動教育落實落地,積極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新路徑。讓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落到浙東沿海這片創新創業發展的熱土,并迸發出具有典型商科職業教育特色和新時代特征的新動能。
夯實勞動教育時代內涵
把握立德樹人育人導向
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牢牢把握“樹德”在綜合育人中的根本地位,引導、幫助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校通過重點組織學生參加日常性勞動、志愿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在勞動中培養、在培養中增厚、在增厚中逐步樹立起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學校定期開展校內外公益服務性勞動,做好校園環境秩序維護,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公益服務,培育學生社會公德,厚植愛國愛民的情懷。根據專業實訓和勞動教育安排,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和頂崗實踐,參與企業日常生產工作,在實踐中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勞動自豪感和工作責任感,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讓學生在勞動中鍛煉身體、培養道德情感,提高學生自立自強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組織學生持續開展日常性的生活勞動,以寢室為單位定期評價勞動效果、評定星級寢室,開展自我生活管理和自我勞動管理。
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要讓尊重勞動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觀,成為社會共識。學校每學期設立實踐教學周,讓學生利用一周的時間,帶著課題、帶著問卷,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企業,走進鄉村,在勞動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學校充分挖掘校外勞動資源,與地方政府部門、協作企業、行業協會、科研單位、文化場館、周邊社區等,共同建立勞動教育協作體,為學生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勞動教育提供資源和保障。學校還在校園開辟“勞動實踐田”,各學院分塊承包自行安排種植,豐富學生在校園的勞動生活。學校開設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學生社團,開展富有專業特色的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大比拼,開辦勞動技能文化節等活動,結合“朋輩關懷”和“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職業教育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夯實職業認同感,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認同勞動不分貴賤,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拓展勞動教育培養路徑
融合專業教育協同育人
開展勞動教育首先要找準勞動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的結合點。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借助浙江商業職業教育集團平臺優勢,積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辦學合作平臺,利用優秀的專兼職師資隊伍與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校企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把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勞動實踐和專業實習平臺,培養學生勞動精神,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開展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基于企業真實環境的專業實踐和頂崗實習就是勞動教育的直接體現,為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廣闊平臺。學校將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融入課堂學習和專業實習實訓中,創新勞動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勇于擔當、勤學苦干的奉獻精神。學校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深入推進校企合作“項目化”教學模式,對接企業需求,立足崗位要求,與企業共同研究,科學合理地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共同開發基于專業教育的勞動教育類實踐課程,把專業教育和實際生產勞動結合起來,以企業真實需求為基點,以智能化、時尚化、數字化產品項目運營為教學載體,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讓學生在企業真實環境中完成專業實踐的過程。企業導師以“身心傳授”“體知躬行”的實踐教育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感知“工匠精神”,培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共享教學成果,促進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并進,協同育人。
立足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實踐形態和實踐路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創新勞動教育課程,以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為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組織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安全法規等專題教育內容,運用信息化學習平臺,開辟勞動教育專題欄目,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學習方式,在內容上,把勞動教育課堂教學和勞動教育課外拓展相結合,把勞動教育專業學習和勞動教育實踐操作相結合;在形式上,把勞動教育個人學習和勞動教育集體活動相結合,勞動教育校內學習和勞動教育校外實踐相結合。整合多方資源,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形成校內勞動課程化、生活勞動常態化、實踐基地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培育體系。學校黨委書記何瑤偉指出:“學校應積極創新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通過安排社會實踐勞動周、參觀博物館、訪談勞模工匠、專題調研、校內外公益活動等模式,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
營造勞動教育文化氛圍
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
積極營造良好的勞動育人文化氛圍,對推進勞動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是勞動育人的主陣地,育人與文化密不可分。學校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在勞動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積極落實“五育并舉”,以商科特色為引領,著力構建有效載體,提升勞動教育工作實效。為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支撐意義,校長張寶忠結合學校專業發展和商科文化,以勞動實踐為抓手,以文化感悟為目標,以桿秤、算盤為例,給學生講授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勞動教育第一課”。學生通過親手制作桿秤、算盤等,培養勞動技能,感受古代手工匠人的精益求精。從文化體悟到文化實踐,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并讓商科文化浸潤其中。
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積極營造多元化的輿論氛圍。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良好風尚,形成崇尚工匠、“一技在手,走遍天下”的社會氛圍,不斷提高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的社會地位,讓技能報國成為新時代的新風尚。學校充分利用官網、官微、公眾號等新媒體,結合校園櫥窗、宣傳海報等傳統媒體,積極宣傳新時代勞動教育,以勞模和大國工匠為榜樣,唱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主旋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勞動的價值和內涵,提升勞動教育的吸引力。副校長謝國珍說:“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推出有關勞動教育題材的宣傳作品,在全校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爭當工匠的文化氛圍。”
近年來,學校以技能大賽為抓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勞動能力大幅提升。學校每年舉辦全校性技能節活動,向每名學生開放,倡導學生以掌握一技之長為榮,努力營造校園內“學技能、比技能”“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文化氛圍,培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工匠情懷,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養。學校榮獲全省大學生科技競賽工作先進集體。在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學校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專業馮驍、陸赟兩名學生分別榮獲制冷與空調項目第三名和第八名的優異成績,成功入選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這兩名學生是學校廣大學子的優秀代表,秉持學校長期實踐和倡導的大國工匠精神,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精益求精、拼搏進取、追逐夢想,從浙江省走向全國,從全國走向世界技能大賽的舞臺,努力塑造中國職教學子的風采。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再出發,是國家繁榮昌盛與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是廣大群眾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個體需要。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將站在職業教育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不斷踐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努力開創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新篇章。(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