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東省中職招生全面“回暖”,很多學校實際招生數超過招生計劃,招生“門檻”也相應提高。山東省教育廳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全省中職學校完成全日制招生425497人,同比增加31000人,比去年增長7.86%。全省16個地市有7個地市招生數量同比增長10%以上。中職招生之所以實現歷史性逆轉,一方面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紅利在迅速釋放,對職業教育的傳統社會偏見在改變,另一方面是近十年來山東省職業教育堅持改革創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在迅速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價值日益顯現,引導社會觀念發生了深層次的改變。
一是政策紅利釋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自今年1月份山東省發布《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以來,山東省的“職教圈”迅速行動,新招頻出,亮點紛呈。“高地”建設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頂層設計和山東省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需要有機結合,形成政策“組合拳”,直擊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頑瘴痼疾,想老百姓所想,急產業發展所急,是新時代深化教育結構性改革的扛鼎之舉。省委省政府在實現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戰略轉變的首要目標,就是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新體制機制,為職業教育“松綁”,為職業學校“鋪路”。“世界技能大賽的金牌選手可以直升副高級職稱”“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可以直升本科”,這些政策從頂層設計上改變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生態,讓老百姓切實感到選擇職業教育有前途、有奔頭。
二是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打開了職教生學業上升的“天花板”。從2022年起,山東省春季高考更名為“職教高考”。屆時,職業教育本科招生數量將增加到7萬人左右,考試辦法調整為“文化素質+專業技能”,職業技能考試成績所占權重不低于50%。這意味著,2019年以后入學的中職學生,將有更多機會升入本科院校,“職教高考”其實是為職業教育量身定做的制度設計,從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出發,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拓寬中職學生的升學渠道。以正確的導向引導中職學校辦好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和美譽度,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成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關鍵舉措。
三是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培養質量顯著提高。近十年來,山東省在實施中職國家示范校建設的同時,開展了省示范校、品牌特色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名師名校長建設等一系列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將產業所變、企業所需、社會所求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指揮棒”“指南針”。山東省還率先出臺政策,將教師聘用的自主權還給學校,大批實踐教學能力強、技術技能高的“雙師型”青年教師成為教學一線的主力軍,優秀的教師成為學校吸引學生的窗口。這些變化,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職業教育吸引力增強了。
四是產業轉型升級讓職業技術“含金量”大幅度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受到社會青睞。自2016年“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精益求精”成了當下職業教育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品質之一。制造業大國向現代化制造業強國邁進,培養甘于奉獻、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產業工人隊伍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具有了重要歷史意義,這也是黨和國家的人才戰略。隨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的影響力持續增大,技術技能型人才成了各行各業搶手的“香餑餑”,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等利好政策以求挽留相關人才,事業單位、公務員招考“門檻”逐漸向職校畢業生打開,與人才有關的紅利政策越出越多、越出越實。從職業學校走出去的畢業生越來越“體面”,越來越“有范兒”,引導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轉變教育理念、選擇職業教育,“大國工匠”“技術報國”已經成為許多孩子的夢想。
中職招生“回暖”,昭示著社會對職業教育價值認識的回歸,但是職業教育如何才能承擔時代賦予的國家使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社會各界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勠力同心,讓職業教育發展成為支撐我國新時代制造業強國建設的強大引擎。(孫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