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是齊國故都所在地、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職業學院以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為契機,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高職特點,深度挖掘闡釋融合齊文化中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不斷從“齊國故都”“當代國窯”的深厚文化底蘊中汲取營養,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一課兩庫三平臺”育人新模式構建與實施,探索形成“雙高”建設學校地域特色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新方案。
以課程建設為主線,構建知行合一的齊文化“1+N”課程體系
開設“解讀+體驗”齊文化通識課程。開設《齊文化概要》公共必修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新生入學等重要時間節點,采取講座等形式,實現齊文化“四維”(禮義廉恥)等專題教育常態化、全覆蓋。探索實施“要義解讀”和“文化體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理論教學以齊文化核心要義解讀為主線,重點向學生講授其中所蘊含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傳承和創新匠心文化;實踐教學依托學校自建的“齊文化體驗館”,通過蹴鞠體驗、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切身理解。
開發“文化+專業”齊文化選修課程。深入挖掘齊文化中蘊含的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與學校各專業發展深度融合,開發《齊地工商文化》《齊文化與旅游》《齊文化與大學生創業》等10余門系列公共選修課,打造齊文化“課程超市”,助推學?!半p高”計劃重點專業群文化建設,涵育學生人格,培育工匠精神。
以教師隊伍和教學資源建設為支撐,打造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庫和教學資源庫
建設“專兼結合、跨界融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庫。加大對校內具備傳統文化教育專長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推薦自薦、專家遴選、學校審核,組建跨系院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逐步建立起科研與教學并重的全校性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師資梯隊。面向政府、高校、企業聘請一批知名專家、企業負責人等擔任客座教授,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指導項目申報,參與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帶動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水平的全面提升。
打造“線上+線下”齊文化教學資源庫。以課程為中心加強各類教學資源建設,與國家百佳出版社合作開發齊文化通識性教材《齊文化通俗讀本》,進一步突出教材的通俗性、普及性,將工匠精神蘊含其中,強化職業教育特色。結合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制作齊文化系列網絡課程,開發齊文化網絡教材、課件、文章、微視頻、動畫等,實現遠程教育虛擬空間和現場教學實體空間的融合發展,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
以價值引領、創造轉化、服務社會為抓手,搭建齊文化“文化育人”“科學研究”“實踐活動”平臺
鑄造齊文化“文化育人”平臺。深度融合齊文化核心理念,凝練富有職教特色的“匠心文化”校園品牌。在學校層面,倡導“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秉承齊地國工精神,追求德技雙優,打造“匠心淄職”。注重引導學生追求精思善為、精工細作,教師崇尚精心施教、精致育人,管理服務注重精細管理、精心服務。在專業層面,將齊文化中的手工業重“精”、商業重“信”、齊派醫德重“仁”的文化價值觀,融入學院工程類、文管類、醫學類各專業中,使工者崇精——工科專業踐行精益求精、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商者重信——商科專業突出誠信為本、以法為基的經營品質,醫者仁心——醫護專業凸顯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高尚操守。通過具有濃郁地域傳統文化色彩的“匠心淄職”校園文化品格的鑄造和凝練,使學生從內心接受并認可齊文化的精髓要義,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育人。
夯實齊文化“科學研究”平臺。樹立平臺思維理念,堅持學術性與通俗性相結合,充分發揮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庫的資源集聚作用,借力山東省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和淄博市文化賦能、文旅融合發展攻堅行動,積極申報高層次科研項目,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系列科普讀物,不斷強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化研究,推動齊文化傳承創新發展。近五年,學校承擔山東省社科基金、省級教學改革研究、省社科普及等10余項科研項目,出版齊文化研究專著5部,發表高水平論文30余篇,齊文化研究能力進一步增強。出版系列學術研究論文集《稷下論叢》3輯;推出老少皆宜的通俗讀物《稷下茶座》,宣傳普及齊文化知識。舉辦稷下學術沙龍10期,每一期突出一個專業,將齊文化與學校專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舉辦稷下論壇3期,每一期突出一個主題,集全市傳統文化研究專家之力出謀劃策,為淄博文化建設貢獻思想與智慧。在學校官微中創新性設立“齊文化與學院精神系列談”“學院文化之工匠精神”等欄目,發表《學院精神的歷史文化淵源與現實價值》《“輪扁斫輪”與工匠精神》等相關文章10余篇,累計閱讀量7萬余次。與此同時,廣泛利用網絡媒介創新齊文化傳播方式,加強對齊文化特色高職校園文化理念的內容闡釋和案例凝練,凝聚更多關注力量,實現研究和傳播“雙輪驅動”,讓齊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清流和潮流,進一步擴大學院特色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力。
搭建齊文化“實踐活動”平臺。堅持實踐創新,確保主題活動高品位。以學生社團為載體,以齊文化精髓要義為研修內容,專門培育致力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大學生社團——稷下學社,由來自各系院的1000余名傳統文化“發燒友”組成,在校園里舉辦齊文化普及月、“稷下故事匯”“我們的節日”等系列活動50多場次,利用假期開展稷下文化推廣,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打造全新載體,實現文化實踐場所建設高標準。率先建設“齊文化體驗館”,將齊文化與工匠精神、職業教育緊密結合,融合3D投射等現代科技,動靜結合,以更加鮮活形象的方式,讓具有濃郁齊文化色彩的“匠心淄職”校園品格浸潤青年人的心田,并逐步將其打造成為面向公眾和在校學生宣傳普及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的重要活動場所。強化需求導向,推進文化普及高水平。配合淄博市“齊文化六進工程”,組織教師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企業、進鄉村、進社區,進一步擴大了齊文化的受眾面和宣傳普及范圍。推出情景劇表演、快板書說唱、“三句半”講解等齊文化的新藝術表演形式,通過體驗式齊文化興趣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學以致用,達到了課后持續育人以及在校園內外傳播齊文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