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工業文化建設,緊密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深入挖掘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和行業企業及區域資源優勢,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凝練了“文化”引領、“三匠”育人的核心理念,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系統構建起以“文化引領、理念載體、制度保障、環境浸潤”為載體的特色工業文化育人體系,不斷培育德技雙馨技能型優秀人才。工業文化建設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全國機械行業和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全國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成果示范獎。學校先后獲評全國魅力校園、中國特色辦學職業技術學校、重慶市文明校園、改革開放40周年重慶校園文化建設百強學校、重慶市“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等。
文化引領,厚植學生“工匠精神”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秉承“工成于思,業精于勤”的校訓,堅持“以行業為先導,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目標”的辦學理念,以為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和現代服務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為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發揮文化引領,強化文化育人,服務文化強國的戰略,凸顯學校裝備制造業辦學特色,著力聚焦和打造富有特色的工業文化,將工業文化的創新、效率、質量、合作等核心文化理念融入到學校文化建設中。同時,大力推行文化育人理念融于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工業文化融入到現代學徒制、訂單式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打造具有“高職特征、產業特點、學校特色”的新型文化育人模式,并以“雙高計劃”為契機,努力培育青年學生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工匠精神”。
創新理念,構建“三匠”核心內涵
以“三匠”育人為載體,將新時代“工匠精神”具體化、內涵化和目標化。“三匠”育人是指通過鑄匠心、礪匠藝、立匠德共同涵養“工匠精神”,發揮一體化育人模式。鑄匠心即內心篤定、守正創新,礪匠藝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立匠德即崇尚勞動、愛崗奉獻。培育“三匠”育人理念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持續性工程,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企業行業的緊密合作、整體持續推進才能實現培育目標。鑄牢匠心,一是始終堅持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理念,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教書育人全過程。二是始終堅持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以企業為課堂,練就學生技能水平;以社會為學校,涵養學生素質文化。夯實匠藝,一是構建富有工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深入開展產教融合,與企業共建訂單式培養;打造特色專業文化,融合八大特色專業體系;實施特色人才培養標準,按照行業企業標準培養人才。二是構建富有工業文化特色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以專業文化素養和職業文化素養為核心,通過四模塊、五遞進的職業素質課程,將職業價值觀、服務質量、責任安全、節能環保和行業法規深入到課程中。三是構建富有工業文化特色的創新創業與技能競賽平臺,打造鏈條式全過程競賽體系,實現師生作品到產品到商品一站式轉化。厚植匠德,一是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深化課程改革,將思政教育融于理論教學、專業實訓和頂崗實習“三環節”,課堂教學思政教育“三分鐘”,課程考試思政內容“三分值”。二是傳承區域紅色文化優良傳統,以重慶紅色文化為載體,開展以紅巖精神、抗戰精神、三線精神、三峽移民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引導學生堅守信仰、愛黨愛國、堅貞不渝、保家衛國。將“鑄匠心”“立匠德”“礪匠藝”內涵一體化融于校風、師風、教風、學風建設,激發了教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增強了師生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制度保障,提升現代治理水平
通過將工業制度文化建設與學校現代大學制度文化相結合,強化制度規范,優化各項政策,確保工業文化建設與“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新。以學校章程為統領,出臺《職業素質教育分年級育人綱要》《系統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生態改革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修訂和完善200余項規章制度,為校園文化硬件設施、內涵建設等整個過程進行更為規范化、高效化的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積極引入企業管理方式,找準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定位,邀請業內專家共同研究和構建一套有利于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通過內化工業管理體制、政策法規規范、行業和企業管理規章制度等,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舉止行為,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在日積月累中塑造“工匠精神”。充分發揮政府工業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兩大重要載體的積極作用,從宏觀與微觀層面加強對工業制度文化的建設力度,為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無縫對接提供制度保障。著眼于學校實際,在專業建設中實現對工業文化的深化提升,加強特色專業群建設,規范教育教學環節,在現代制造技術實訓中心執行8S管理,讓學生提前了解并適應企業的管理方式。借助各類財政政策,劃撥引進專項資金支持工業文化發展,進一步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在各類保障中,實現對工業文化建設的大力相助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新,為建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工業文化提供了經費保障。
浸潤環境,打造工業文化大觀園
打造工業文化一園。學校將 “工業文化”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文化符號融入到校園環境之中,提煉機械制造、模具、汽車、機電等特色專業的共性,將學校自然景觀與工業元素深度結合,塑造出工業特色突出的校園文化氛圍。實施國家級別文明校園打造工程,持續推進重慶市文明校園建設,對學校建筑群落和景觀的工業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加強校內標志性景觀、雕塑景觀建設,進一步完善工業文化大觀園、工業文化長廊、工業文化雕塑等系列標志性文化景觀建設,完善校區內園林道路的路牌和建筑物標識的整體策劃,實現校園山水園林道路的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諧統一。
打造工業文化N院。整體打造二級學院的“專業文化”氛圍,進行工業文化、職業文化氛圍營造,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宣傳與成果展示。宣傳展示優秀學子典型事跡,定期更換,宣傳正能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真正做到觀賞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打造專業性強、有特色、有藝術性的景觀式實訓實習基地。
打造工業文化廊文化、室文化。打造“工匠精神”文化長廊藝術,以工業文化發展時間為軸,串聯工業文明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全方位打造工業文明發展的沉浸式空間,使之成為學校工業文明發展的露天博物館和學生素質教育基地。打造涵蓋教室、實訓室、教研室、辦公室、會議室的室文化,將工業文化理念融教育、教學、管理為一體,構建師生滿意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袁 希 鐘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