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勞動教育正當行
最近,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高專機電191班的志明家發生了一些小變化。
過去一放假就基本宅在家打游戲的志明,連自己的房間都懶得打掃,但到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上學僅半年,這次回家明顯“眼里有活兒”了,不但主動承包了家里搞衛生的任務,還自愿申請到社區做志愿者,就連鄉鄰們的小電器壞了,他也熱心幫忙,利用所學的知識修理利落。這些變化雖小,但卻被志明的父母看在眼里,既欣慰于志明的成長,又感激學校的教育引導。
“厚德行遠,強能立身”,這是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的校訓,更是教師們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育人的信念所在。其實,勞動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更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三觀,這也與“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等具體要求相一致。相較于其他教育類型的學校,職業院校在勞動教育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儲備。位于河北省省會的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自建校之初就將“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人才培養宗旨貫徹落實在教育積淀、教學設備、師資能力、育人目標、實習實訓、就業入職、職業提升的方方面面,不斷尋找打開勞動教育的新方式。
在點滴中厚植勞動土壤
每天早晨7點半,是石工校教育系班主任張老師雷打不動的宿舍檢查時間,之后宿管老師還將對全樓進行檢查評比并通報結果。檢查時張老師手里總拿著一張表,上面記錄了學生內務整理的12個檢查點。“有標準,有落實,才有改變。學生想變得更好,就得從每天的點滴做起。”張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嚴謹、細致。
鞋子擺成一條線、牙刷的刷毛要方向一致、每半個月清洗更換床單一次、光盤用餐人走桌凈……班主任們從學生入學起就手把手地教,一點點地摳標準摳執行,讓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清晨起床到晚自習,從疊豆腐塊被子到衛生區包干到班,石工校的勞動教育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了學生的在校生活中。在學生心中植入了“勞動光榮、崇尚勞動、辛勤勞動、精益求精”的種子,在校內形成了勞動光榮的校園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管理講規矩,執行講效率。學校日常勞動教育的有序推進更少不了校方的周密管理和督導。目前,全校88個公廁與校園各處地面、墻面、設施都“包干到班”,責任劃分一清二楚。學校還制定了詳細的衛生維護標準制度,根據區域和重要性設置了3個級別:操場和花園按照三級維護標準清理,宿舍按照二級維護標準清理,各班級衛生區(含廁所)按照一級維護標準清理。這些,都讓學校做小做實勞動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從根本上保證石工校勞動教育看得見、摸得著、易操作、能落地、可堅持。
工學一體化破解勞動教育難題
職業教育歸根到底還是勞動教育。如何提高人才適用性是擺在每一所職業院校面前的難題。一個不愛勞動、不懂勞動、不會勞動的人,未來很難成為職場需要的人才。如果說學校狠抓行為養成,為學生塑造了良好的勞動價值觀,那么工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讓學生在職業角色里、在職業勞動中學會自我發展。早在2004年初,學校就與開灤、峰峰河北兩大煤炭集團進行了“現代學徒制”合作辦學模式的初步探索。2014年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啟動后,學校同多家國有大中型優質企業合作,不斷完善跟崗、頂崗實習機制。2017年,石工校的機電技術應用、通信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通信技術3個國家一流創建專業新獲批成為全國第二批現代學徒制專業。另外,更利用變招工為招生、“雙導師制”、跟崗實習、引企入校等多個教育教學抓手,提升育人質量。通過走校企共建的路子,為學校增設9個實訓室,企業捐贈實訓設備價值達200余萬元。
同時,學校還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修“內功”。“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學、做”融為一體,依據企業崗位需求設置課程體系,將職業崗位標準與課程內容對接,實現“崗—證—賽”三位一體。不僅在實習實訓課中滲透勞動教育,還有機融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學生在校經過一年的基礎技能及知識學習后到對口企業進行為期3至6個月的職場體驗實習,實習結束后回校繼續完成學習。這種合作模式使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無縫對接,讓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勞動品格在生產實際與服務實踐中百煉成鋼,進一步為學生職業核心素養賦能。
5天促成勞動教育蝶變
石工校的“勞動周”教育課經過20余年的發展完善,已經成為集提升勞動技術、強化勞動能力、培育勞動意識、光大勞動精神于一體的校級勞動教育品牌。
每班每學年一次的“勞動周”,組織精細、管理嚴格。接到勞動任務后,班主任提前組織班會,明確崗位和負責人,強調紀律。學工部負責人進行主題動員,從勞動教育課的意義、儀容儀表、監督考核等方面講解,引導學生做好積極迎接任務、以優良的狀態投入工作的準備。“勞動周”的5天,學生每天早上7:50準時集合,莊嚴地舉起右手,集體宣誓。那是他們作為本周學校的主人對學校榮譽的承諾,也是為自己做好工作的自我督促加油——厚德行遠,強能立身;愛崗敬業,勇于擔當;提高覺悟,熱情服務;精益求精,善始善終。
在各個工作崗位上,他們向教師學習怎么干活兒、怎么把工作做得漂亮,為自己今后就業積累著經驗。校園物業組,學生踏著晨曦去勞動,克服身上的“驕嬌”二氣,無論寒冬酷暑,清掃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只為“磚縫不蒙半星土”;宿舍衛生組,從一樓到六樓,從樓梯扶手到走廊墻壁,一絲一寸都要擦凈擦亮,只為“屋角未結一縷塵”;督導檢查組,秉公執法鐵面無私,路見違紀,出手勸導;學生服務組,任何一個學生遇到疑惑或困難,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幫助;治安保衛組,沐浴著星光巡邏校園安全,閃閃的電筒燈光不知陪伴多少學生進入夢鄉……
勞動也需要精氣神。“勞動周”中間安排的軍訓,讓學生非常珍惜。正步踢下來,秒變意氣風發,內務也能得到“教官高手”指點。通過參加“勞動周”,學生深深體會到,不講文明、不珍惜他人勞動果實的種種陋習給別人帶來多大的不便。所以即使“勞動周”結束,他們也繼續保持著自律、勤快的勞動本色。
志愿服務為勞動教育增值
小善漸而大德生。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多年來一以貫之地堅持“愛心奉獻社會,真情溫暖人心”,把社會公益和社會服務事業作為輻射勞動教育社會價值的有力舉措。校園里燃起志愿者服務不滅的星火:志愿者組織從無到有,吸納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其中;服務范圍從校園到周邊社區,再到長期合作的校外服務基地;服務主題從單一的敬老、愛幼、助殘、獻血、便民到綜合性大型公益服務。
自2011年學校首個志愿者協會成立以來,志愿者的隊伍不斷壯大,現已發展成為由6個教學系志愿者協會分會、300余名志愿者組成的團隊,并建立了西柏坡紀念館志愿者服務站、省殘聯志愿者服務站、省血液中心志愿者服務站、聯盟社區志愿者服務站、北苑派出所志愿者服務站等7個校外志愿者掛牌服務站,累計派出志愿者1萬余人次,外出活動300余次。
隊伍的不斷壯大,更帶來了志愿服務的“全面開花”。學校志愿團隊逐漸下沉社區:機電專業的“小師傅”主動幫居民維修小家電,計算機專業的“準IT達人”幫助維護、維修電腦,中餐專業的“小廚師”親手制作美味點心和拼盤請居民品嘗,建筑專業的“小工匠”清理粉刷小區墻面,學前教育、航空服務專業的俏麗姑娘和帥氣小伙兒表演落落大方的禮儀操,汽車專業的學生義務洗車服務,還有更多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清潔社區環境衛生,共創整潔美好家園。師生們嫻熟的專業技能和文明懂禮的精神風貌獲得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志愿服務活動也成了學校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培養一塊寶貴的試金石。
大型志愿服務活動的背后更展現了學校師生的擔當。在第十三屆全運會(天津)和第七屆世界軍事運動會(武漢)的志愿服務經歷,是數百名師生志愿者的寶貴財富。到達駐地后,學生不僅要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日常英語對話,明晰工作流程,更要承受每天接待近萬人次的超強工作壓力。面對這些“風雨”,師生們從未輕言放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密集培訓和實際工作中不斷體悟團隊、奉獻、自律、拼搏的深刻含義。學校“青春志愿能量”也因此多次榮獲“河北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優秀組織獎”“河北省青年志愿者服務優秀項目獎”“金牌青年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等榮譽,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服務中悅納他人,在實踐中自我蛻變。志愿活動不僅讓學生的勞動技能和服務意識得到了提升,更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奠定了經驗基礎。通過身體力行地參與志愿活動,學生懂得了在新時代洪流里,“躺贏”是不切實際的,“懶惰”更是不負責任的。真正的勞動不是做做樣子,而是要用參與、奉獻和擔當的精神托舉自己心中的“中國夢”。
勞動創造生活,勞動成就美好。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編織出全方位、立體化、隱性顯性結合的勞動教育網絡,為引導整個教育領域現代勞動教育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樣本,作出了嘗試;也必將在未來持續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中,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校勞動教育模式、構建知行合一突出實效的勞動教育管理機制作出應有的貢獻。
金秋時節,歷久彌新的勞動教育正在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的校園里結出累累碩果。(孫敏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