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提出的重大戰略之一, 為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具有35年辦學歷史的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探索出了“辦學在鄉間,教學在車間,創學在坊間,訓學在民間”的辦學特色,走出了一條“扎根鄉村辦學,助力產業振興”的特色辦學之路,為當地鄉村經濟的高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是按照《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開展的一項重大發展項目。2016年,學校被立項為“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項目建設4年來,學校立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從規模發展到內涵建設,不斷譜寫著職教事業的華彩樂章。學校連續4年被評為“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工程”項目A類培育單位,連續6年獲得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團體總分一等獎。傳統雕刻技藝資源庫2次入選國家資源庫(備選),承擔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6項,承擔福建省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15項,承擔省重點專業群建設項目1項,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獎勵1項,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職業教育品牌學校。
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數字校園實驗校、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省首屆文明校園、省美育環境示范校、省足球特色學校、省體育傳統特色項目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辦學在鄉間,興教為人民
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坐落于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地處鄉間,立足農村。長期以來,學校以此為契機,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成為一所令當地百姓信賴和人民滿意的學校。
2019年,學校重新制定了“以鄉村振興為責任,立足莆田,輻射福州、廈門、泉州經濟區,以育人為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業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確立了“以育人為目標、以創新為引領、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產教融合為保障”的辦學思路。學校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
首先,學校堅持走工學結合共享資源、深化產教融合之路。2019年,學校與福建省云錦文化傳媒校企合作打造的產教融合示范性專業群綜合實踐基地,坐落于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內,為學校的創新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學校與人民日報數字傳播(福建)公司合作,利用產教融合基地創作團隊與平臺,通過運營、制作“國風市集”抖音短視頻及直播帶貨,宣傳鄉村美食美景好物,推動農特產品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其次,堅持走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實現校企協同育人之路。學校實施以“招工招生一體化、企校主導聯合育人”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學徒制,推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核心課程、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共同參與質量評價,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現在,“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和“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現代學徒制”2個建設項目,被福建省確定為第二批現代學徒制建設項目,實現了教學園區與產業園區對接,產教融合辦學提質增效,受到《福建日報》、鳳凰網等多家媒體的跟蹤報道。
目前,該基地業務與學校的計算機系、財經系、機械系等協同開展各方面教學、實訓、創作工作,并充分提升基地的項目運營能力、實戰經營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綜合規劃了集“教、學、考、賽、訓”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實踐基地,促成產、鄉、校融合發展,真正服務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
教學在車間,人才在一線
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的經驗。2019年學校合作企業達43家,還與13家企業合作成立26個訂單班。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學校將教學開在企業車間,重視實踐教學質量,學生數量達980人。
學校還與深圳衛國教育有限公司、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合作成立莆田衛國工匠產業學院,建立多行業協同創新中心,建立標準化車間,搭建了產教一體化教學工廠。基于企業真實工作任務,以能力為本位,走產學結合道路,各專業積極采用“項目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教學法開展教學,學生真學真做,培養了學生的崗位能力。校企合作辦學將技能提升課程帶進車間,整合行業、企業、鄉鎮、學校高技能人才資源,在技術攻關創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形成團隊優勢,實施重點攻關、重點突破。
自2015年至今,學校連續6年獲得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團體總分一等獎。2019年度學校畢業生達1014人,專業對口率達到很高的水平,為莆田市區域經濟內行業企業發展輸送了一批素質過硬、技能達標的應用型人才,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生力量,釋放了全新活力。
創學在坊間,創新謀發展
坊間,即大師工作室和創客坊,是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標志。學校實施創造教育,分別以非遺傳承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和智享創客坊、數字雕刻坊、湄職云錦非遺文創基地為依托,實施創新、創意、創業教育和創新發展。
近年來,學校以大師工作室為依托,打造大師工作室創新教育平臺。由大師以收徒傳藝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大師口傳心授的優勢,學校定期邀請大師為學校師生開展工匠精神和非遺傳承文化講座,校園內傳承匠心技藝。目前,學校已成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會員單位。2017年,學校與其他16家學校行業企業等單位聯合建設完成了雕刻技藝20門課程資源的開發,為人才培養夯實了基礎。
為認真落實國家“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部署,助力世界遺產大會,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2020年,由臺盟中央臺情與兩岸關系研究委員會、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會、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舉辦的“非遺的價值與我們的使命”講座論壇在學校舉行,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不僅如此,學校還以創客中心為依托,打造學生創新教育平臺。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切入點,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學校創客平臺建設為著力點,提升學校師生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助推學校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協同發展。通過搭建線上和線下2個創客平臺,組建3支高效隊伍,開展課程、實踐、社團和文化4類創客教育模式,以創新教育為抓手,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學校開發編寫了《3D打印》《創新潛能開發》和《創新創業教育》3門校本創新創業教材,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提升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學校在2018年獲黃炎培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創客隊伍累計獲得專利18項。學生參加福建省黃炎培杯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銀獎和銅獎各1項,“中職學校創客空間建設與應用研究”獲得中央電教館立項研究,為學校的創新發展增添了后勁。
訓學在民間,發展作貢獻
為了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福建省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打造德技兼備、育訓皆能的工匠之師,提高了專業教師對接產業發展的能力以及吸收產業先進技術元素的動力。
學校用高水平“雙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部署啟動“1+X”證書試點工作,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服務;成立學校技術服務團隊,圍繞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總體安排,開展生產、咨詢、培訓、技術服務等項目。
2019年,培養民間技藝人才200人,為19家企業事業單位進行了51期培訓,惠及3031人次,培訓種類達到13類,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電商培訓5期。通過校企協同,學校為企業咨詢、技術服務、培訓員工的能力和接受其他中職學校師生到校實踐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用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的話說,學校始終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使命,緊跟新時代鄉村經濟發展步伐,牢記“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初心,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為社會輸送了數以千計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多渠道促進了農村致富,真正實現了校鄉共榮的良好局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陳江忠 王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