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笛威金橋汽車工程學院酷車小鎮教學點正式揭牌,首期設置60個學徒崗位。這是該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又一舉措,也是強化人才培養、助力企業破難的教育擔當。
“要打贏兩戰,作為地方高校,我們責無旁貸,理應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臺職院黨委書記李昌道表示。針對疫情實際,該校先后實施了“臺職院服務七大千億產業行動計劃”和“臺職院暖企行動計劃”,以專業為單位走訪相關對口服務企業,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10天研發新型口罩機
片速度每分鐘120片,日產量最高可達10萬片,連續運行時間長,故障率低,制作成本不到國外同性能設備的三分之一……4月27日,臺職院技術攻關團隊將第一臺新型口罩機交付企業使用。從接手任務到研發成功,前后只用了10天。
“幫助企業研發新型口罩機,其實是一個偶然。”臺職院科研處副處長應一幟告訴記者,企業前期從國外購買的口罩機存在運轉問題,因零配件一時無法解決,“我們索性從零開始研發。”
偶然之中存在必然。近年來,臺職院科研創新能力和服務企業水平有目共睹。省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生產線集成推廣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落戶該校,作為口罩機項目組組長的應一幟就是該中心負責人。浙江宇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毛燕軍說:“臺職院的科研能力和服務水平在業內很有影響,過去的多次合作中,幫我們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這次研制新型口罩機,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臺職院。”
盡管口罩機的科研技術難度不大,但當前企業生產需求量大,如何做到穩定高效成為項目組的攻關重點。據介紹,臺職院研發的新機采用了模塊化設計思路,解決了核心部件壓花滾軸、裁切滾刀的四軸加工和多軸聯動同步性難題,并對傳統“單電機+長傳動鏈”的傳動方案進行改進,“多電機+短傳動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和傳動效率。測控系統則采用了自主研發的測控板和控制算法,測控精度和效率也得到提升。
目前,臺職院已向市場投放5臺新型口罩機,每天每臺可直接產生1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校企合作再升溫
復工復產之初,因外地員工無法及時到崗,我市不少企業面臨用人缺口、產能不足,已簽約的訂單無法按時交貨的困境。臺職院的校企合作對象星星冷鏈就是其中一家。得知相關情況,學校立即組織機電學院30多名學生赴企,保證流水線的正常運行。經過幾個月的歷練,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王文華成長為門鈑車間班長,王子銘成長為鈑金工藝車間班長,應耀德成長為配送車間班長。對頂崗學生的表現,星星冷鏈副總經理鄭良勇豎起了大拇指,“這樣的員工,有多少,我們要多少!”
疫情發生以來,臺職院深入企業開展用工調研,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入企參加頂崗實習,解決企業用工壓力,為企業“供氧輸血”。面對員工學歷提升、新型學徒制培養等方面的需求,學校量身定制培養方案,通過網絡教學、在線互動,為企業“送智送課”。校長章偉說,除了在人才培養上給予企業支持,學校還將更加發揮智力優勢和專業特長,幫助企業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實現人才培養鏈、科技創新鏈、產業價值鏈的精準對接。
暖企助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該校共走訪企業92家,收到企業用工需求106家,技術需求15家,社會服務需求7家;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1884人,服務企業1082家,一半以上畢業生實現精準就業;對企業轉讓專利7項,軟件著作1項,技術開發21項,技術服務合同數6項,橫向到賬經費252.35萬元。疫情期間,臺職院為企業員工提供各類網絡培訓服務達2400多人次。(本報記者 洪雨成 本報通訊員 傅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