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末,庚子春。當前,疫情防控形勢趨于平穩(wěn),城市以一種平穩(wěn)的姿態(tài)有序運轉,逐漸恢復生機和活力。疫情之下,有許多“隱形”逆行者在默默奉獻,他們值得被我們記錄。
電梯維保 你的方便有他們的堅守
任何微觀運動,都是城市運轉不容忽視的證明。每幢高樓里,電梯都在周而復始、沉降上升。
“救命,有兩個要做手術的病人,被關在電梯里了。”2月6日,從浙江省中醫(yī)院13樓傳出的緊急救援任務,再一次把江濤呼叫了過去。
江濤是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電梯工程技術專業(yè)2019屆畢業(yè)生,目前在杭州某電梯企業(yè)工作,肩負著市一醫(yī)院、省中醫(yī)院等重要場所的電梯招修響應工作。“有同事因為封路無法返回杭州,現在這個片區(qū)只有兩個人,我們得輪流值守。”遠在安徽老家的媽媽每天都打來電話叮囑他,去醫(yī)院工作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江濤工作的站點在慶春路青春坊,他每天騎快一個小時電瓶車到站點,迅速換好防護服、戴上手套和口罩,就馬不停蹄地趕往各個醫(yī)院檢修電梯。由于平時戴眼鏡,江濤戴上口罩后鏡片很容易起霧,他得干一會兒活就停下來擦鏡片。更大的不方便是有一陣子“找不到東西吃”。春節(jié)期間,路邊連便利店都關門了,他只能去超市買泡面或者自己煮掛面。不過,從正月十二開始,路邊越來越多的便利店開門了,江濤笑著說,現在不用再天天吃面條了。
防疫最為吃緊的時段,景點可以關閉,企業(yè)工廠可以研后返工,但電梯維保人員必須隨時待命。杭州、寧波等多地的電梯維保崗位上,都有他們?yōu)楸U铣鞘泄舶踩鴳?zhàn)的身影。
陳鋼也是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電梯工程技術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負責著蕭山某小區(qū)100多臺電梯的維保維修工作。前一陣子,盡快部分小區(qū)封閉、電梯使用率下降,但出故障的電梯并不少。2月5日下午,陳鋼接到通知前去維修電梯。“電梯顯示‘駐停’,但又沒找到異物,直到我看到鎖梯盒外的水漬,才判斷出應該是滲入了消毒水。”陳鋼說,防疫期間居民對電梯的衛(wèi)生安全很重視,而他們作為電梯維保人員,更要確保電梯的運行安全。
目前,杭州有超14萬臺電梯在使用中,而電梯維保人員只有4000余人。它們的安全運行,靠的就是江濤、陳鋼這樣的“隱形逆行者”。
地鐵運營 你的安全有他們的支撐
對杭州地鐵運營分公司的軌道檢修員趙繼祥來說,地鐵2號線也是他的“通勤線”,他家住杭州西溪濕地附近,每天步行半小時到文新站搭乘地鐵,2號線的終點站朝陽就是他的上班地點。
日均客流180萬人次的杭州地鐵線網,往年春運時地鐵的設施維保人員每天要鉆100多個設備房,對地鐵各類設備逐項檢查維修。而防疫期間,全天行車間隔一再調整,最長間隔為30分鐘,但維護和維修從不能缺席。
22歲的趙繼祥2018年6月畢業(yè)于浙江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交通技術系城市軌道控制方向,是該方向招收的第一屆學生,畢業(yè)時他選擇到杭州地鐵從事信號崗。
夜間地鐵關站之后,站務員打開端門,趙繼祥和同事們穿好反光背心、勞保鞋,戴上安全帽,清點好工具開始進軌行區(qū)作業(yè),他們每晚都要對4到5個指定設備進行檢修。為保證地鐵列車的正常運行,檢修工作只能在停運時間進行,凌晨4點前必須完成。凌晨4時30分,地鐵司機就將駕駛第一趟空車從軌道上駛過。
疫情期間,部分區(qū)域公交停駛、道路封閉,地鐵成為人們不得不出行時的重要選擇。
“消毒和測溫,是近期工作重點。”封瑤楠是杭州地鐵運營分公司的站務員,畢業(yè)于萬向職業(yè)技術學院城市軌道交通管理專業(yè)。她說,每位乘客在進入安檢通道需要先測體溫,不戴口罩者會被勸離。如果有咳嗽發(fā)熱的乘客,會被送往車站隔離區(qū)隔離,相關區(qū)域立即消毒殺菌,并通知屬地疾控部門進行處置。杭州地鐵的一線員工上崗前,也要求測溫,確保自身和乘客安全。
不當班的日子,封瑤楠就把工服掛在陽臺上,噴上抑菌液,這仿佛成了她生活中的一個儀式,讓心情漸漸平復。
垃圾焚燒 你的溫暖有他們的接力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jié),雖然家家閉戶,但在空曠的社區(qū)和街道,運送垃圾的車輛依然按照它每日行經的路線,把垃圾一站一站運往目的地。
22歲的趙冠鈞是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環(huán)境工程技術專業(yè)大三的學生,自去年9月起在溫州某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熱電車間鍋爐崗頂崗實習。從年前到現在,他和100多名同事沒法回家,吃住都在公司。宿舍有四人間,也有兩人間,連在附近租了房子的同事,也重新過起了集體生活。
目前,僅溫州市區(qū)的設計生活垃圾處置能力就達到4185噸/日,而截至2018年,溫州垃圾焚燒發(fā)電廠日處理能力達到9285噸,高居全省首位。到2020年,溫州計劃再建成3個垃圾焚燒發(fā)電項目,投用之后,溫州垃圾焚燒廠日處理能力將超過11000噸。
對趙冠鈞和他同事來說,再龐大的數量也必須靠一次次垃圾焚燒的標準化作業(yè)來完成。
鍋爐崗分成早中晚三個班,24小時都要有人看守。他們的工作時間一半要在自動化控制室“監(jiān)盤”,另一半是巡檢設備,觀察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并對設備焚燒產生的污染物進行環(huán)保處理,兩小時一輪換。
車間已經建成4臺鍋爐,正在使用的有3臺,每個班需要向每臺鍋爐上煤30噸,一般分兩次完成。中班要負責給鍋爐“定排”,用扳手轉動排污閥,巨大的噪音和噴出的粉塵容易造成人體感染,他們需要提前做好防護——戴好耳塞和3M口罩,而最危險的一項工作是給位于鍋爐底部的冷渣器捅渣。
“一打開冷渣器,紅渣四濺,一被燙到就可能是燒傷。“趙冠鈞說,現在熱電廠都是采用自動化焚燒的設備,但如果發(fā)現料層堵塞,還是要通過人工捅渣來疏通。
春節(jié)期間,趙冠鈞作為新手第一次和同事們爬進停爐檢修的鍋爐爐膛里清理落在高溫過熱器、低溫過熱器以及空氣預熱器上的灰塵。清理工作進行了三天。
吃飯時,公司食堂把做好的飯菜端到一個小房間,大家再輪流進去吃,每次房間只進一個人。趙冠鈞認為伙食很不錯了,在特殊時期有現成的飯菜吃多省心!
在整個防疫的過程中,很多垃圾焚燒發(fā)電廠依然在高速運轉著,很多像趙冠鈞這樣的勞動者,在用嚴謹、重復的工作,讓一座座城市變得更干凈,更溫暖。
我們深知,疫情終將過去,當那一天的太陽升起,地鐵開動,人們出門上班時輕松按下電梯的撳鈕,當寫字樓的燈次第點亮,晚高峰的馬路又被車燈匯聚成一條奔騰不息的紅色河流,到那個時候,我們在這段時間所經歷的擔心、焦慮都將過去。但我們始終不能忘記,除了醫(yī)護人員,還有基層公務員、公安干警、社工、志愿者……各行各業(yè)都曾有一群逆行者,在天亮之前默默堅守,在春天降臨前,付出過勇氣和汗水。(記者 石天星 通訊員 熊峰 李婉玲 楊曉珍 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