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一線戰“疫”大課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也給我們出了一份考卷。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我們需要共同面對、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承擔,在教學條件、交流空間變化中把災難當作教材,共同去思考:“國家、小家、個人”“使命、擔當和奉獻”“防疫法律、法規、制度”“誠信與謠言”“真情大愛與冷漠自私”“隔離病毒不隔離人心”“健康生活與野生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高尚與卑劣”“真善美與假丑惡”“重大疫情防控體制體系與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讓我們在這場全面抗擊疫情的戰爭中,上好“愛國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這一人生大課,這也是我們火炬人必須要學習的重要一課。讓我們“火炬人”在反思疫情、抗擊疫情中與祖國一起成長,用成長的足跡踩踏災難,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梁,我們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
——摘自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葉軍峰《致全校師生的一封信》
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無數平凡小人物的堅守和奮進。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山火炬職院的師生雖然停“課”在家,但他們卻始終未停“學”。他們中的很多人以志愿者的身份,用愛心、責任、擔當自覺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著自己的初心和信仰,出色地完成了愛國、團結、奉獻的人生大課。
教師篇
博士“平凡肖”的志愿者經歷
有段時間,肖凡平將他的微信名改為“平凡肖”。
這或許很能代表他的性格和志趣。他博士研究生畢業,是一名黨員,做過教研室主任、教學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然而他卻將“主任”一職統統辭掉,做了一名“平凡肖”。
崗位無貴賤,黨員有初心。無數平凡人物的堅守與奮進,才鑄就了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
“平凡肖”一張大眾化的臉,但耐看;偏矮的個頭,但靈活;說話語氣文靜平緩,但溫暖。
讓我們一起聽聽“平凡肖”那平凡而溫情的講述。
2月10日下午,看到學校征集抗疫志愿者的通知,當時也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么,就在群里回復了一句——“我報一個”。
那一剎那,我來不及思考和掂量,在我看來,疫情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也是國家的危難,就像你在河邊看到一個落水呼救的人一樣,沒有時間去思考。
我知道前面會有風險,但我更希望為抗擊疫情做點什么。
幾天任務下來是有點辛苦,深夜、寒風、暴雨,一守就是連續4個小時。有一次執勤的時候,褲腿和鞋子都濕透了,雙腳像泡在冷水里一樣,但是想想這份工作的意義,想想那些日夜奮戰在病房與死神搶奪生命的醫務人員,我們這點事算不了什么。
其實,在疫情防控面前,我們并不孤單。
來往的車輛看起來是在做機械運動,但我們感受到了無數司機和乘客暖心的關懷:
“謝謝你們!”
“辛苦了!”
“注意安全!”
有的司機甚至從副駕上掏出口罩要送給我,我說我們單位有發的,他們卻說可以留給你的家人用。
口罩我都友好地拒絕了,但我拒絕不了那一股股涌入心田的暖流!
一同執勤的吳醫生,熱心地教我們在執勤完后如何消毒和洗手。空閑之余一同抗疫的警察,還教我們打一套軍體拳暖暖身子。
2月15日夜晚11點多,一輛江西撫州的車平穩地停在我們面前,車上一家四口,只有司機戴著口罩。
“為什么不戴口罩,你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嗎!”警察很嚴厲地責問。
“我們也是沒辦法呀,兩個小孩,我們也怕呀,但是全家就剩一個口罩了,到處都買不到啊!”中年母親很無助地回答。
沉默片刻,警察示意我去拿3個口罩過來。瞬間,我看到了“冷執法”背后的熱心腸。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疫情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無數涓細的暖流在龍的傳人身上流淌,終將匯聚成強大的力量,驅散寒潮,趕走災難!
“平凡肖”在他非專業的課堂上,為我們講授了一堂人生大課。
丁博士的特殊崗位
“立春”,這個代表溫暖與生長的節氣剛過不久,宅家抗“疫”的人們還來不及享受“薰風拂面”的美好感覺,一股強勁寒流突襲嶺南大地。
2月15日的深夜,氣溫已低至8℃,北風割耳,濕寒侵肌。中山火炬職院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的8名黨員教師來到疫情防控前哨。博愛路七路與逸仙路的交叉口,就是丁俊健博士當晚的執勤崗位。
暴雨敲打著擋風玻璃,一輛廣州牌照的奔馳越野車駛入逸仙路大環村路段,順著車燈望去,不遠處4名穿著反光馬甲、戴著口罩、穿著雨衣的人員在揮手示意靠邊停車檢查。汽車緩緩駛進臨時搭建的風雨棚。
“請您打開車窗,接受檢查。”
車窗降下,丁俊健博士穩步向前:“您好,先生!請出示一下您的身份證件!請問您從哪兒來?”詳細詢問之后,他為車主測量了體溫。
“先生,您的體溫正常,可以離開了,謝謝您的配合!”在丁博士的示意下,車輛駛出待檢區域。
短短10幾分鐘,差不多經過了20輛車,檢測約30余人。加上白天一刻不停地嚴格測量、把守,丁博士感到緊握測溫儀的手有些酸痛,他甩了甩手臂,繼續投入工作中。
丁俊健博士是學校裝備智造學院的副教授,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關注著防控進展。
“大年三十開始,陸續有各地醫療人員支援武漢,我很受感動。當時就想自己能夠做點什么,正好學校發動黨員志愿者協助道路交通疫情防控工作,我就報名了。”丁博士說。
雖然工作繁忙、辛苦,且家里人擔心他的健康,但他說,“比起奮斗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卡點檢查算不了什么,只要按要求穿戴好工作服和口罩,做好相關消毒工作,做到不接觸車輛、身體、證件、登記表格等,就很安全。大多數人都很理解和配合,都會向我們說一聲‘辛苦了’!”
疫情當前,黨員靠前,還有什么比勇敢擔當、守望相助更能溫暖人心的呢?
雨一直下,丁博士將和戰友們在這個特殊崗位堅守到凌晨3點,直至其他志愿者來換班。
馮燦東:扶貧、戰“疫”、協查復工復產,他都在!
“看完群里征集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后,我本能地回了一句——‘我報名’。”
“報完名后,才想起這事兒還沒和家里的‘領導’商量,心里未免有些糾結。”馮燦東略帶靦腆地說。
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山本地帥哥,個頭1米8,一張國字臉,說話總是帶著微笑。拿廣東話來說,他是標準的“靚仔+乖仔”。
他說的“家里的領導”,是他的愛人,與他一樣,是中共黨員、學校的輔導員。
“去吧,家里有我,注意保護好自己。”
愛人的欣然應許,反而讓馮燦東多多少少產生了一些內疚。家里兩個小孩,大的6歲,正是調皮的時候;小的才7個月,更需要看護。
“可能是出于同為黨員、輔導員的‘默契’吧,關鍵時刻,你不站出來,如何對得起胸前的黨徽?如何為學生作表率?”
馮燦東說得沒錯!輔導員是教書育人前沿的崗位,直接面對學生,對學生影響更大的不是老師怎么“說”,而是看老師怎么“做”。
讓馮燦東心懷內疚的,不單單是這一次的“先斬后奏”。2013年6月,當時妻子已懷孕3個月,他卻自作主張報名去肇慶扶貧了,而且一干就是一年半。
當志愿者的那段時間,他每天還要收集整理、按時上報其他兩個年級共計806名學生的身體狀況數據,數據必須做到精準無誤。他深知,在這個關鍵時刻,數據的差錯就是對學生生命健康的瀆職!
與數據的高精準要求一樣,社區疫情防控也來不得半點馬虎。
“漏掉一人,有可能殃及一家;一家遭難,社區恐慌;社區恐慌,鎮區戒嚴。”馮燦東憂慮地說。
“現在的小區管控非常嚴格,程序是繁瑣了點,但也只有這樣,才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相信困難是暫時的,希望居民能理解我們的工作。”
“來往的車輛及行人都很配合,有時甚至讓人感覺很暖心。有一次執勤的時候,檢測到一位體溫偏高的司機,我懷疑是由于他開了暖氣的原因,便示意他先靠邊停好車,等幾分鐘后再測一次。”
“因為檢查站來的車輛有點多,我不得不先處理好后邊來的車輛。等忙完了,才想起那位司機還在等著,便趕緊小跑過去再測一次體溫。”
“抱歉,讓你久等了,這次體溫正常,謝謝配合工作。”
“‘配合你們檢查是應該的,大家都是為了防控疫情,辛苦你們了。’司機很友好地說。”
“正是因為有他們簡簡單單的一句暖心話,在刺骨寒風、瓢潑大雨里執勤,我并不覺得辛苦,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馮燦東又接到了新的任務——協助當地政府到企業檢查復工復產。扶貧、戰“疫”、協查復工復產,他都在!
學生篇
2020年的這個新年,注定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在舉國上下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的阻擊戰中,中山火炬職院的學生志愿者們在戰“疫”一線收獲了成長。
1.5平方米的堅守
黃錦梓,中山火炬職院包裝學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191班學生,2017年至2019年在山西省武警部隊服役。他是學校入黨積極分子,目前在茂名市林頭鎮參與疫情防控,主要負責在各個防控地段的路口檢查群眾是否攜帶活禽、排查可疑人員、對村民進行疫情防控宣傳等。
看到黃錦梓發來的志愿者工作照,他身旁有時候是一個塑料椅子,有時候是一張桌子,有時候還有一輛電動車。
“我們村剛開始實施封村,我就參加志愿者工作了。”他說,“因為有時候在村口,有時候在村里,遠一點就騎電動車過去,反正村里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人民有需要我就去。”這段時間,他每天如此,不論風雨嚴寒,堅守在大約只有1.5平方米的簡陋桌子或椅子前,很多時候只有他一人。他的工作就是對非本村的外來人員進行勸離,或者對防疫措施不理解、想外出的村民進行宣導教育。
“我記得還在部隊的時候,指導員跟我說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我覺得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是我們軍人的常態,當兵就是為了保家衛國,尤其這里是我的家鄉,脫下軍裝后我依然要保護我的‘小家’,沒有什么值得贊頌的。”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他一直以黨員的準則嚴格要求自己,并準備在新學期開學后馬上遞交入黨申請書,希望早日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學校去年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我對這8個字有了更深的體會。”他說,“我認為自己要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學習先鋒模范,忠于黨、忠于人民。作為一名老兵,無論什么時候,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時刻準備戰斗。”
8℃的堅守
吳浩林,中共黨員,中山火炬職院裝備智造學院機電185班學生,2013年至2018年在湖北服兵役。他目前在中山市黃圃鎮新地村參與疫情防控,主要負責對進出該村的群眾進行體溫測量、對非本地人員宣傳疫情防控措施。
2月16日清晨,中山的氣溫已驟降至8℃(實際體感溫度僅5℃),如果不是戴著口罩,凜冽濕冷的寒風打在臉上會有強烈的刺痛感。
7點不到,吳浩林就如常來到新地村村口的防控點,穿上志愿者的工作服,開始接下來8個小時的堅守。
曾經當兵5年的地方現在變成疫區,他心里特別難過,總想著自己有機會就要為抗疫做點什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吳浩林看到村委會發出組建抗疫志愿者隊伍的通知后,他馬上就報名了。
“這個時候黨員就應該站出來,”他說,“尤其是像我這種年輕的黨員,而且還是退伍軍人,更加要參與前線抗疫,這點不能含糊。”
從2月8日至今,除了休息的一天,無論是前兩天的暴雨天,還是最低溫度只有8℃的寒冷天,他基本都重復同樣的工作,絲毫不敢怠慢,認真地為每一位出入該村的群眾進行體溫測量,對外來人員或者對防疫工作不太理解的村民進行友善的勸說。有時,村口附近哪里的交通擁堵了,他也會被臨時安排過去疏導。用他的話說就是“組織要我去哪里,我就馬上去哪里”。
相比堅守在抗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吳浩林認為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們在工作中也存在著風險,畢竟可能要遇上一些去過疫區的群眾,但我覺得這點風險是微不足道的。”他說,“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本地的群眾不太理解我們的工作,覺得有點繁瑣或者沒必要,但在疫情面前,我們不能存在一丁點的僥幸心理,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的,我們就更要跟他們講道理、講清楚,讓他們對疫情防控措施有真正的認識,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家園,而我們作為抗疫工作志愿者,更有責任和義務為身邊的人筑牢抗疫防線。”
“黨員”“軍人”“責任”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吳浩林在8℃里的堅守,展示了年輕共產黨員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散發光和熱,用無私的奉獻、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構筑中華民族新的長城。
從“宅小家”到“守大家”
林銳榮,中山火炬職院光電信息學院通信183班學生。在談“新冠肺炎”而色變的時候,最初促使林銳榮走向志愿者崗位的不過是想著“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出來做點有意義的事”,林銳榮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肇慶市端州區東安南苑小區做體溫測量志愿服務工作。
2月7日,肇慶市封開縣出現廣東首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封開縣當天實行封城,整個肇慶進入一級戒備。
已經在家“閑”了一周的林銳榮,于2月8日報名參加了社區居委會的志愿者服務隊。他每天的任務就是為出入小區的人員測量體溫,做好登記工作,并將這些信息發送至居委會。除此之外,林銳榮還負責張貼居委會派送過來的公告以及宣傳條幅,并按照上級安排做好宣導工作。
“整個小區只有我一個志愿者,每天的工作內容都差不多,有時會覺得枯燥。但是想到自己負責整個小區的安全,是幾百戶人的臨時‘家長’,就會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會覺得累了。”
除了責任感,他還坦言,在這次志愿服務中鍛煉了自己待人接物、服務他人、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每天都接觸到不同年齡、職業的人,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我最大的感觸是,在疫情面前整個小區乃至社區都特別團結,人心聚在一起,什么困難都能跨過去!我相信我們的祖國也一樣!”
從一開始的“閑不住”到現在的“不得閑”,從“宅小家”到“守大家”,林銳榮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收獲的不僅僅是忙碌,更是寶貴的成長經歷。
“我的人生被拉長了”
蔣加銳,中山火炬職院光電信息學院應電185班學生,在中山市火炬開發區聯富社區負責社區居民出入的登記以及體溫測量工作,這個首批被標記有新冠肺炎病例的社區,在疫情防控上也做得十分嚴格仔細。
剛開始做志愿服務的蔣加銳,遇到的更多是“不理解”:
“好端端的測什么體溫啊,我正常得很,現在正有事忙著呢!真是耽誤事!”
“哎呀,真是麻煩!”
出入社區的居民將蔣加銳看成是一種多余,類似的抱怨時有發生,這讓蔣加銳心里多少有些難過,但是并沒有氣餒,而是耐心和居民解釋:
“我們社區已有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所以要更加注意防護,請您理解配合我們的工作。”
面對誤解,他能做的只能是不厭其煩的溝通勸解,在氣溫驟降、風雨交加的室外堅守,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并以此戰勝心底那一絲可能被感染的憂懼。
“短短幾天的戰‘疫’,仿佛已經走了漫長的一段路,我的人生被拉長了許多。”
“在志愿服務工作中,我深刻體悟到‘助人為樂’的真正涵義,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在幫助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與人們的溝通交流、互幫互助中,我收獲了善意,收獲了贊許,收獲了友誼,豐富了人生的閱歷,收獲了心靈上真正的快樂。”蔣加銳在志愿服務的感言中這樣表述。
“我期待脫下口罩、見面微笑的那一天!”
黃文靜,中山火炬職院光電信息學院應電181班學生,人如其名,一個文靜的女孩。
她在廣東省揭陽普寧市負責所在村子出入人員的體溫檢測,并對外地車牌進行登記。
“我在做志愿服務的一開始,更多的是心累。可能是我們這邊疫情不是很嚴重,村子里很多人都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很多老人甚至都不知道這個疫情,防范意識比較低,出門根本不愿意戴口罩,還喜歡聚在一起。”
黃文靜一面憂心不已,一面開啟苦口婆心的勸解模式。
“出門請戴好口罩,現在疫情非常嚴重。”
“請一定要注意勤洗手。”
“還是盡可能地待在家里吧。”
起初,黃文靜的勸解并不是很見效,甚至招致某些“頑固分子”的厭煩,但她卻說:“我只想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而且我相信努力終會得到大家的諒解和認同。”
“我在新聞中看到了很多振奮人心、溫暖人心的人和事,比如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捐款者,在湖北武漢一線救治病人、不顧自身安危的醫生,雪中送飯的快遞小哥,等等。”
黃文靜被這些感人事跡深深感動著、激勵著,卻不知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正能量。
“在這場疫情防控保衛戰中,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團結起來,中國必會渡過這個難關,這場戰役也會很快贏來勝利。我期待我們脫下口罩、見面微笑打招呼的那一天!”黃文靜這條隨感,道出了全國人民共同的心愿。
在這場疫情防控中,中山火炬職院共有30多名學生志愿者奔赴戰“疫”一線,有8名黨員教師沉到社區協助抗疫,還有15名教師后備隊員隨時待命。
我們深信,疫情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無論前面有怎樣的困難,我們都不會放棄努力和期待,必能一起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用美好的青春和堅定的信仰,擔負起這個時代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