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人日報》報道了山東在全省高職院校推行學分制改革的情況——通過實行學分制,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職業發展規劃和興趣,在修讀主修專業的同時,修讀輔修專業,主輔修可以轉換,這打破了“一考定專業”的束縛。
實行學分制對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等,具有積極且重要的作用。
學分制的鮮明特色是彈性靈活,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背后實際上是對人才個性化培養的教育思路。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也是成長的個體。學什么專業、對什么領域真正感興趣,可能會隨著認識水平和方方面面情況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學分制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是對“一考定專業”的一種修正或者說補充,能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想鉆研的領域,獲得更大的自由成長成才空間。
(圖源:新華社)
學分制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院校培養的多是技術技能人才,學生能不能學以致用,能不能較快融入企業上手工作,非常重要。學生想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同時希望知道自己所學的課程是有用的、實用的,有更好的就業前景,學校的課程設置也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和需求。如果課程不能吸引學生,那愿意選課拿學分的學生自然就會減少。這其實也能倒逼教師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及時更新擴充自己的“儲備”,讓課程常開常新。
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施‘學分制、菜單式、模塊化、開放型’教學”;同年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也提出“推動專科高等職業院校逐步實行學分制”。依據這些意見和要求,2017年山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學分制改革的通知》,并在之后的幾年中相繼批準了一些學分制管理試點高職院校。如今,學分制已在山東全省高職院校全面鋪開。
(圖源:新華社)
山東省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各地職業院校以及廣大職教人勇立潮頭,著力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比如,黑龍江職業學院通過仿真模擬方式,全面復刻企業生產環境,確保培養方案能夠與社會需求對接,讓學生學有所用;山東青島電子學校牽頭成立了青島電子信息業職教集團,聯合10所職業院校、10個產業行業協會、88家企業共同打造產教融合新平臺;四川成都軌道集團為培養更多契合生產實際需求的優秀人才,創辦軌道交通職業學院,探索“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這些改革創新舉措,為更多地方的職業院校建設和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期待各地高職院校加快改革的腳步,讓創新意識和力量競相迸發,在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彰顯職業教育的擔當和作為,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