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學不愿到專業對口的農業或工業重點產業就業,抗拒‘進廠子’,擔心收入待遇、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問題。”——據8月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寧夏,一些技能類專業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傾向于在大城市就業,會選擇入職門檻相對低的工作,很少有學生主動尋求跟當地重點產業相關的行業崗位。這樣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當地技能人才的短缺與流失。
攻讀數年、完成了技能類專業的學習,卻不愿意到對口的行業和崗位工作,這無論是對畢業生及其所學專業,還是對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而言,恐怕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對畢業生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難以學有所用;對培養了這些技能人才的院校而言,這意味著其投入的教育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促進產業發展的動力;而對當地相關產業而言,這可能意味著“招工難”的局面難以得到有效緩解,進而影響其后續發展。
毫無疑問,年輕人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但青年技能人才不愿選擇專業對口的崗位,需要引起重視,有關各方也要積極研究和解決。一方面,一些年輕人對工廠的收入待遇、工作環境等存在擔憂,對一些技能崗位缺乏足夠的職業價值認同。另一方面,一些重點行業的工廠往往遠離市區,不少年輕人還是更喜歡城市的熱鬧和繁華。
著眼現實,為青年技能人才成長掃除障礙、消除顧慮,或許能促進他們更好地“人崗適配”,進而緩解地方技能人才短缺與流失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階段,積極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產教融合體驗。建立興趣離不開扎實的實踐,高校、人社部門、教育部門要做好協同聯動,幫助技能類專業學生到行業內先進企業的工廠、生產一線實地體驗,讓他們對“進廠子”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科學的認知。同時,要加強技能類專業學生在學習、實習、就業等環節的銜接,使其就業更為順暢。
比如,在政策層面,努力減少青年技能人才的后顧之憂。各地可以通過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提供住房補貼等舉措,吸引更多青年技能人才投身專業對口的領域,通過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創造更多便利,營造尊重珍惜技能人才、助力其成長成才的良好氛圍。
事實上,當前,從頂層設計到地方政策,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已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也取得了不少成效。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等,傳遞出尊重勞動者、尊重技能人才的鮮明導向。越來越多的地方也在努力為青年技能人才“撐起一片天”——多地積極舉辦職業技能競賽,將榮譽與人才政策“掛鉤”;近日,上海發布《關于提升高校畢業生技能水平 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若干措施》,研究探索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高校畢業生就業落戶政策支持范圍;重慶市榮昌區發布“人才政策包”,在支持畢業生就業創業方面,把中職畢業生一并納入支持保障范圍……不難看出,讓青年技能人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工作更有奔頭,已經成為各地努力踐行的目標。
推動青年技能人才“人崗適配”,促進其發揮所學所長、服務社會,既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也能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青年技能人才發展環境更好,職業前景更光明。(中工網評論員 陳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