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29日《工人日報》報道,在山東,廣東、四川等地,有一些職業院校招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學生。不少有著本科學歷的人,以更加務實和前瞻性的思維“反向”讀職校。多名畢業生表示,技能學習可以給他們的職業生涯拓展新空間。
大學生“回爐”上職校,這在多年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即便是當下,一些本科生選擇去大學生技師班“再造”時,父母也發出了不理解甚至是反對的聲音。可見,社會對大學生“反向”讀職校這一選擇還沒有形成更多的共識。不少人認為,本科生去讀職校是一種“降格”行為,也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其實,對這個問題,人們不必急于下結論。
一些年輕人作出這樣的選擇,往往有多重因素的考慮。比如,“回爐”讀職校,拿下“本科學歷+技能證書”雙配置,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從宏觀層面看,隨著技術迭代升級的加快,社會及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同時,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在發生變化——除了學歷,技能也成為就業市場的一個“硬通貨”。在職場中,不少企業也越來越渴求和重視理論與技能兼具的復合型人才,有的企業還以技能水平、技能人才的貢獻作為升職加薪、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看,本科生能從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選擇到職校學習一門技能,再以更具“含金量”的履歷返回職場,實為務實之舉。
進而言之,“反向”讀職校凸顯出更多年輕人對技能成才這一理念的認同,以及對自己“想要什么”更為清晰和理性的認知。如今,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一紙文憑或許并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工作和挑戰。到職校“回爐”,為自己的技能“淬火”,走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的一種積極規劃和探索。所謂“藝多不壓身”,多掌握一門技能,人生或許就會多一份綻放的可能。
當然,應該明確和正視的是,不能因為一些大學生選擇了“反向”上職校,而否定本科教育的價值。正如報道中所說,在實際學習中,本科教育帶來的扎實理論功底和學習能力,往往能讓大學生在職校學習實操技能時,跑出“加速度”。這也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思考:有些高等教育是否能夠融入更多實操課程和內容,以培養出更多兼具理論功底和相應實操技能的人才?如此,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與就業市場的對接。
還需要提醒廣大畢業生的是,“反向”讀職校是個人選擇,也因人而異,其主要目的還在于開拓一條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反向”讀職校,還是繼續深造,亦或是直接進入職場,只要大學生們能充分考慮自身的興趣、做好職業規劃,進而做出適合自己的理性選擇,都應得到更多尊重與支持。(中工網評論員 陳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