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行業辦學特色、發揮集群建設優勢,高質量建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技術兩大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探索制造類專業群的特色建設路徑,打造智能制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服務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集群建設探索新路徑
針對浙江省塊狀經濟特點,以服務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為出發點,以學院的專業群為核心,聯合一家龍頭企業作為引領,再攜手多家行業生態鏈伙伴,共同打造集教學、科研、實訓、創新于一體的“1+1+N”區域性產業學院。這種模式的運行,不僅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更在推動產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今天要參加一個重要會議,內容關乎團隊目前承接的各個項目,其中包括諸多方案、論證及嶄新內容的深入探討。”5月6日一大早,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江機電職院”)自動化學院教授級高工駱廣進急匆匆地驅車前往學校,作為學院科技創新團隊的領頭人,駱廣進深知團隊中的每一項決策都將對產業發展產生影響。
回溯至2019年,駱廣進所在團隊與杭州奧盛儀器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發的高通量全自動核酸提取裝備正式推向市場。設備主要用于快速高效地從患者樣本中提取RNA或DNA,以便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和其他疾病的基因診斷。截至目前,項目已為全球提供了6000多臺套全自動核酸提取裝備,出口占比六成以上。在助力合作企業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的同時,也為中國乃至全球抗新冠疫情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適應產業需求 貢獻“機電”智慧
“這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力量。”駱廣進表示,儀器不僅被用于快速診斷新冠病毒感染,還在法醫鑒定、醫療檢測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雖然疫情過后需求有所下降,但其在精準醫療領域的重要性依然顯著,可以助力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的基因檢測與分析工作,有望在未來推動更多醫療領域的發展,實現個性化治療和疾病預防。
項目的成功不僅為醫療健康領域提供了關鍵設備支持,更為合作企業打開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像這樣成功的合作項目,在浙江機電職院并非孤例。2019年,由學院高端智造裝備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黃文廣主持的浙江省重點企業研究院力太工業信息工程研究院智能工廠實驗室項目成功落成,合同總額606萬元。該項目體現離散制造行業完整的生產鏈,自主研發MG系統,可以通過機理、人工經驗、大數據三大類算法建立專家知識庫,從而擺脫傳統自我成長式模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我們專注于幫助中小企業構建智能化新工廠,涵蓋從設備選型、物流系統設計到車間布局等多個方面。”黃文廣說,目前團隊正利用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借助浙江省內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機械加工行業,積極賦能中小企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為浙江乃至全國的產業升級注入了鮮活動能。
一直以來,浙江機電職院立足行業辦學特色、發揮集群建設優勢,高質量建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技術兩大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探索制造類專業群的特色建設路徑,打造智能制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服務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集群建設探索了新路徑。
近年來,浙江機電職院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機制,以資助科研經費,提供科研場地、辦公設施、科研儀器設備等辦法,加上獎金評優等激勵政策,為在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做好支撐和服務工作。此外,學校還為廣大中小企業車間智能化改造等提供“一站式”服務,開展技術服務801項,技術服務金額10512.5萬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金額超過20萬元的大型項目達155項,承擔省重點研發攻關計劃項目、省制造業首臺(套)重點項目等21項;獲授權專利1547項,其中轉讓633件,位列全國高職院校前茅,技術推廣與咨詢服務企業1500余家,進一步助力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產教融合 培養高端人才
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鐵路勞動模范、火車頭獎章、全國鐵道團委“尼紅獎章”、全國鐵路青年崗位能手、上海局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上鐵工匠、全路首席技師……作為浙江機電職院機電專業2014屆優秀畢業生,如今的朱光耀已是上海鐵路局杭州供電段杭州東高鐵供電車間莊橋供電工區的一名接觸網工、副工長。
細數工作以來獲得的榮譽,朱光耀很是感慨:“浙江機電職院雖然不是鐵路專業院校,但所開設的專業課有很多和我現在的接觸網工工作是緊密相關的,如企業供電、機械制圖、電力電子技術等。正是這些相關專業課的積累,讓我迅速適應了現在的崗位工作,完成從學生到職工的蛻變。”
“賦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人才培養,培養可以直接為企業工作的人才,尤其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浙江機電職院教務處處長劉哲緯說,學校深諳產教融合之道,通過實施現代學徒制,將課堂學習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大大提升了人才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這一模式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從校園到職場的橋梁,更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即插即用”的高技能人才,有效解決了企業技能人才短缺的難題。
近5年來,浙江機電職院為浙江省制造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了1萬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多項舉措并施的情況下,本地就業率高達86%以上,為服務制造強國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調查報告顯示,浙江機電職院畢業生職業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2022年、2023年連續2年位居全省第一,用人單位滿意度2021年、2022年、2023年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一。
校企強強聯合 教育經濟共贏
“學校目前與數百家企業有著不同程度的合作,通過合建專業、共建實驗室、聯合開發課程等方式,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互動交流和技術合作,也推動了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緊密對接。”浙江機電職院院長賀星岳說,學校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視為突破教育體制性障礙、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戰場。學校以專業群為依托,致力于構建一個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創新中飛躍的教育生態。
針對浙江省塊狀經濟特點,浙江機電職院以服務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為出發點,構建了“1+1+N”區域性產業學院。“1+1+N”模式,即以學院的專業群為核心,聯合一家龍頭企業作為引領,再攜手多家行業生態鏈伙伴,共同打造集教學、科研、實訓、創新于一體的區域性產業學院。這種模式的運行,不僅有效整合了各方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更在推動產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目前,浙江機電職院已與30家學院型企業、100家緊密型企業、500家動態遴選型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遵循“共謀、共建、共享、共管、共贏”原則,學校與海康威視、浙江大華、浙江中控、羅克韋爾、ABB、西門子、GF公司等知名企業共建智能工廠、智能控制技術基地、多軸數控加工中心等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近年來企業捐贈超億元,建成國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個、教育部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教育部生產性實訓基地4個、省產教融合示范基地3個。
此外,學校還在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制造業產業集群區建立產學合作工作站,聯絡對口企業開展頂崗實習、訂單班培養、新員工培訓、教師下企業鍛煉、聯合開發課程與教材、聯合進行新產品研發等活動,持續拓展校企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學校的專業集群不僅成為技術創新的高地,更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源,實現了教育與經濟的雙贏。”劉哲緯說,學校為科技創新團隊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教學內容,形成科教融匯、科研反哺教學的局面。同時,學校科技創新團隊還積極為企業解決技術應用難題,并通過培訓、合作開發項目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賦能區域產業升級。
在這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浙江機電職院正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依托,不斷探索職業教育的新模式,為培養更多具備工匠精神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不懈努力,為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書寫“機電方案”的新篇章。(記者:鐘偉 通訊員:孫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