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職業院校積極順應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圍繞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愿景,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在鄉村人才振興上呈現出服務領域廣泛、典型特征顯現等特點。
典型模式與創新經驗
一是構建鄉村特色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在農科院基礎上創建并保留農科院建制的高職院校。該校賡續70多年農類辦學經驗和農業科研服務基因,構建適應現代農業數字化、智慧化的人才培養定位與路徑,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知數字、善管理、會創業、能帶富”的“智慧新農匠”,構建完成以“校院共治”為體制、“專所共融”為機制、“產學研創推”為路徑的智慧新農匠培育模式,助力技能帶富。
二是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助力現代化鄉村建設。以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為代表的一批院校,不斷利用學校專業資源為當地區域經濟注入活力。創新融合產業鏈核心課程,立足當地農產業打造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新型農業技術轉化,加快農業技術迭代升級。
三是“智志雙扶”,提升農民群眾精神文化。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不僅旨在實現農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富裕,還要走向精神生活與鄉土文化的雙重富足。發掘鄉村當地獨有的民間技藝與文化底色,并將其融入人才培養之中。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與農村地區人事部門、文化和旅游部門開展協作,在全國率先開展鄉鎮文化員定向培養工作,有效解決了鄉鎮文化人才留不住的問題。
四是貫徹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打造農村生態治理格局。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著眼麗水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率先成立鄉村振興講習所、浙江大花園建設研究院等,跨部門、跨專業整合全校資源,精心布局共同富裕、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現實挑戰與優化路徑
當前涉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路徑和機制等方面與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之間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人才培養定位不夠精準,與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定位匹配度不夠高;二是人才培養路徑不夠明晰,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三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創新,與農業產業現代化實施主體結合不夠緊密。在此,必須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職業教育觀推動“文明鄉村”“技能鄉村”“文化鄉村”“綠色鄉村”圖景的實現。
一要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打造鄉村產業興旺格局。精準對接鄉村產業發展與現代化產業的轉型需求,推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落實。引入與農村職業教育聯系緊密的縣域職業教育,利用省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展試點,推行基于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的“縣域分院”校區模式,爭取早日實現“一縣一產業,一村一技能”;院校專業設置對接當地核心主導產業,加強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培育精準適配時代發展與鄉村產業建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做到讓人才“向農而行”;推廣產業學院與企業學區的共建模式,“引校入企”攻克鄉村校企合作工作難點。
二要以技能培訓為抓手,推進鄉村人力資本打造。學習場所定位于涵蓋數字化平臺在內的廣泛社會空間,著力構建面向鄉村的全人群覆蓋、全技能范疇、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服務體系,精準識別不同群體的技能需求、類型特點,提供個性化服務。為未受過正規教育的群體提供以基礎內容為主的技能補償,使其能夠獲得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能力和進入社會工作的機會;為有一定技能基礎的群體如返鄉農民工等,予以技能提升與補充;面向廣大農民群眾,持續性開展包含職業技能、生產技能、綠色技能、生活技能等在內的終身技能迭代服務。
三要以資源流動為抓手,推進鄉村文化治理。一方面,利用職業院校的現有資源,開展鄉村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活動,擴大現代化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可通過參與打造農村閱覽室、鄉土博物館、鄉村振興文化墻與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等,及時保護鄉村傳統村落、古祠堂,推廣手工藝及傳統農業生產技藝,真正做到校地長期戰略合作。(浙江鄉村振興職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劉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