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科技職業學院園藝技術專業群堅持以服務“三農”為主線,以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目標,始終將專業群的建設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實現從技能輸送夯實鄉村發展基礎、人才輸送激發鄉村產業活力到文化輸送增加鄉村“三產”融合厚度的跨越式提升。
建強中國楊梅科創中心,校區合作打造“1+9+1”新模式
臺州市黃巖區是東魁楊梅的發源地,同時,在全國首創研發“東魁楊梅單樹羅幔栽培技術”,極大提高了楊梅果品的質量產量和效益。在此基礎上,臺州科技職業學院與臺州市黃巖區、浙江省農科院共建中國楊梅科創中心,以強化農民科技文化素養及知識技能為導向,打造“1+9+1”校地合作新模式,即以中國楊梅科創中心為核心,共建一個創新實驗站、打造一支楊梅科研團隊、掛職一批博士碩士人才、建設一本新型教材、建設一個虛擬仿真項目、建設一個直播助農平臺、完成一個鄉村振興重點課題、舉辦一系列科普活動、開展一系列技術指導,走出一條“三產”融合的鄉村振興道路。
中心整合多方資源,以“共建共享共富”為目標,合作研究楊梅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及楊梅品牌文化創建等內容,進一步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融合,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區域間的人才流動和技術互通,進一步推廣楊梅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
同時,多措并舉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推進楊梅產業數字化生產,從產前種質資源收集、產中產量品質提升、產后產品加工運輸等方面破解梅農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加強楊梅標準化種植技術培訓和推廣,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梅農;多點突破延長楊梅產業鏈,發展楊梅深加工,如楊梅酥、楊梅原汁、楊梅酒等,并針對相關生產環節制定個性化技術方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多點發力挖掘“泛母樹園”文化,打造特色IP,建好東魁楊梅母樹文化園、東魁楊梅博覽館,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快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發展動能。
建好石梁旅游產業學院,校鎮合作繪就“一院八基地”新藍圖
學校主動對接縣域文旅產業集群,與臺州市天臺縣石梁鎮及行業企業共建石梁旅游產業學院,打造“一院八基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形成基于縣域產業集群的產業學院多元共建模式,協同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石梁旅游產業學院立足石梁,服務天臺。一方面,以當地農文旅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及崗位變化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前提,合作打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考核基地、賽事承辦基地、農文旅產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基地、農文旅產業創新創業基地。緊緊圍繞“崗課賽證”人才培養方式,共同探索提升園藝技術專業群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當地農文旅產業的升級發展補齊人才短板。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合作打造農文旅繼續教育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教師科研服務基地。引導教科研人員以石梁鎮農文旅產業為課題研究方向,為當地農文旅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和專業依據。
引導多方深度參與產業學院的建設和管理,完善配套設施,健全管理架構,建立產學合作長效機制,確保產業學院平穩運行。同時,通過人才引進、文旅開發、茶產業發展、農產品的深度加工與銷售等,全面深化專業群與區域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
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校鄉合作共奔“兩山”新道路
學校以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發展為著力點,強化校鄉合作,在天臺縣龍溪鄉、黃巖區上垟鄉、蒼南縣李家垟村(紅樹林景區)等地開展提升農村公路沿線景觀行動,助力天臺寒巖公路服務站成為“四好農村路”新樣板,激發黃巖區上垟鄉的旅游資源潛力,助力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新道路。
園藝技術專業群以“一村一特色,修路造景,惠民富民”為建設理念,在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安排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以堅持鄉土特色和有利于生產為原則,以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態標準為要點,帶領學生進駐校鄉合作實踐基地,校地共建“四好農村路”,截至目前,共服務企業100多次。龍溪鄉沿線、寒巖公路服務站等多個項目成為時尚“打卡地”,游客量大幅增長,帶動了餐飲、住宿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未來,學校將持續帶動深化校鄉合作,堅持“以路惠民,以路興業”。針對資源豐富、集聚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的區域,重點打造一批農村公路品牌;同時,形成農村公路、鄉村產業、鄉村文化、鄉村生態融合發展的共生模式,進一步鞏固公路品牌效應,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趙國富 梁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