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春季學期教育部正在部署開展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推動各地各高校搶抓春季開學后促就業工作關鍵期,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盡早就業。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寒假以來,各地各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要求,開展促就業“暖心行動”,搶抓春季招聘期,因地因校制宜,推出系列舉措,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多樣化、暖心貼心的就業指導服務。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狀,除了供求關系等外部因素之外,畢業生自身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據報道,薪資待遇仍是一些高校畢業生權衡、糾結的問題,認為高薪資、高待遇是高質量就業的唯一必備要素,就業薪酬預期和實際薪酬之間普遍存在差距。一些大學生對就業比較茫然和焦慮,選擇花錢求助職業規劃咨詢,付費求職咨詢熱潮漸起,但他們反映,市場上的就業咨詢水平參差不齊,花錢咨詢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以上這些現象表面上看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困惑,其背后反映的實際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問題,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也說明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不足。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經過多年建設,全國高校已普遍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并通過舉辦各種職業規劃競賽活動,不斷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然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就業傾向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顯示,雖然多數大學生具有積極的就業觀念與就業意識,并且在就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做了多方努力,但是在就業傾向和生涯規劃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系列措施下,為什么大多數學生還是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一方面,高校職業規劃類課程仍按照一般課程指標要求,存在理想信念引導不充分、課程內容與就業服務脫節、注重理論知識傳輸而聯系就業實際較少等問題。另一方面,職業規劃咨詢服務針對性不強,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融合度不夠,不能有效滿足學生“定制化”“個性化”的需求。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發展還不夠成熟,一些高校缺乏職業規劃教育專業人才,很多情況下,只能由負責就業工作的教師以及輔導員培訓學成后對學生進行授課,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的成效。
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強化高校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服務、師資三個體系建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明確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對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要完善職業規劃教育課程體系。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加強校本特色教材建設,打造“全員覆蓋、分時分段、各有側重、貫穿大學”的職業規劃課程體系,并作為必修課納入學生培養方案。系統設計職業規劃課程內容,將行業發展融入生涯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客觀理性看待社會需求和個人條件,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積極引導大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用所學知識、技能和能力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個人價值。將職業規劃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從低年級段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職業認知,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堅定理想初心、培養良好心態、校準自身定位、適應行業變化,克服“隨大流、盲目追求高薪”等浮躁思想,向著既定職業發展目標持續用力。積極拓展就業實踐課程,增加職場體驗模塊,將就業實習與專業實習相結合,帶領學生主動了解企業招聘需求、用人標準和工作內容,幫助學生積累實踐操作經驗、提升崗位適應能力。
二要優化職業咨詢指導服務體系。就業階段是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最關鍵的階段,這一階段學生職業感知最真切、咨詢需求最迫切,也往往是最迷茫的時期。高校要針對畢業生不同的就業難點痛點,充分對接市場,分類設置職業測評、形象設計、禮儀規范、簡歷制作、模擬面試等就業實訓項目,采用專業測評、場景實踐、專項輔導等多種方式,提供小班化實訓和個性化職業咨詢,提升培訓的精準度和實效性,提高學生求職應聘的能力和技巧。針對就業困難學生群體,提供“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服務,增強學生求職信心,提升就業競爭力。創新職業咨詢指導服務方式,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推動工作升級,提高職業咨詢指導服務效度。
三要建設職業規劃師資培養體系。擴大專業化職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模是解決日益增長的全程化職業規劃教育的必要措施。高校要設置一定數量的職業生涯規劃專任教師,專門負責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工作,同時聘請校外專家學者、企業HR、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校友等作為兼職職業規劃教師,建設專兼結合、內外互補的職業規劃教育師資隊伍。加強專業培訓,定期組織訓練營、研討會,積極走訪用人單位,讓教師“會講課、懂市場、善咨詢”,不斷提升職業規劃教育專業化水平。加大支持力度,設置專項課題,鼓勵開展就業工作研究,暢通職務晉升和職稱評聘通道,讓職業規劃教育教師安心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作者王發龍,系麗水學院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