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要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重要特征,深刻把握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涵,注重將“人口規模巨大”的壓力與考驗轉化為技能人才開發的優勢與紅利,在服務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通過技能創富推進共同富裕。
立足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夯實“以我為主”的人才力量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這就要求我們立足國情,探索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人才發展道路,通過教育培訓和技能提升,推動更多的勞動者進入技能人才隊伍行列,實現“人口紅利”向“技能紅利”躍升,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壯大自身力量的基點上。
截至2021年末,我國人口數量為141260萬人,比2012年年末增加5338萬人,年均增長593.1萬人,年均增長率為0.4%。其中,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822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5%。十四億多的人口規模,為我們擴大內需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讓我們在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中看到了中國市場的確定性。近九億的勞動年齡人口,更是蘊含了巨大的人才開發潛力。2010年至2020年間,我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為15088人。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夯實“以我為主”的人才力量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圍繞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發揮“技能紅利”的拉動作用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到2021年底,我國技能人才總量約2億人,約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6%。與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相比,壯大技能人才隊伍規模潛力很大、任務迫切。
堅持黨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組織實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技能人才工作機制。
瞄準產業轉型升級和勞動者技術技能提升需要,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的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平臺。鼓勵和支持各企業建立建強企業培訓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網絡學習平臺等。
加快推行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校企雙制、校中廠、廠中校等方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體系。
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參與的職業技能競賽投入保障機制,廣泛深入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作用。
完善技能增收的制度設計,強化“技高多得”的共富引擎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設計,在堅持多勞多得的同時,實現技高多得,是推動技能勞動者加快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堅持按勞分配和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原則,引導企業完善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確保多勞者多得、智勞者多得、創新者多得、技高者多得。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對高技能領軍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高技能人才可探索實行特崗特酬以及股權激勵、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加快推廣高技能人才企業年金制度。
鼓勵企業設置技能津貼,對取得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并在相關技能操作類崗位工作的技能人才,發放一定額度的技能津貼。支持企業設置師帶徒津貼,對簽訂帶徒協議、明確師傅徒弟權利義務的,向師傅支付一定額度帶徒津貼。在這方面,政府可給予一定的政策或資金支持。
鼓勵企業完善技能人才崗位績效考核體系,將獲得表彰、帶徒傳技、生產目標完成情況、技改技革、技能攻關、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及轉化效益等納入考核指標,依據考核結果兌現薪酬待遇。
優化平衡技能崗位與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間的薪酬對應關系。高技能人才在學習進修、崗位聘任、職務晉升、工資福利等方面,可比照對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享受同等待遇。
【作者吳帥,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