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關鍵辦學能力”首次提出,引人注目。
對于職業學校來說,“辦學能力”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既是職業學校的辦學使命,也是它們能力的體現。但是“關鍵辦學能力”這個概念究竟意味著什么?這需要從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兩個維度來厘清。
從辦學方向來說,關鍵辦學能力是看職業學校的辦學是否緊密貼合實體經濟的發展訴求。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職業教育為實體經濟發展賦能,必須要形成職教與產業深度互動的新格局。從目前來看,職業教育應優先在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專業領域著力,這既是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熱點,也是職業教育可以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的場域。
一方面,要組建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匯聚產教資源,制定教學評價標準,開發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踐能力項目,研制推廣教學裝備,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應依據產業鏈分工對人才類型、層次、結構的要求,實行校企聯合招生,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行業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
從培養目標來說,“關鍵辦學能力”則取決于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否順應時代“新”變化。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新業態有巨大的崗位創造能力,在拉動就業方面有積極作用。職業學校應積極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主動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勞動力,推動青年群體高質量就業,這既是職業教育靈活性、可調整性特點的充分表現,更是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的能力證明。
作為一種緊密依附區域經濟的教育形態,職業教育必須而且也能夠圍繞就業格局的變化,動態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首先,戰略層面上,職業學校應將人才培養功能定位由“謀業”轉向“人本”,也就是說,知識教育和技能傳授要為學生未來的多元發展做好鋪墊,保障學生從“能就業”向“多就業”發展,保障其始終具有就業選擇的權利,以及高質量就業帶來的尊嚴感。其次,在專業教學實踐中,要提供給學生多模塊化的技能培養,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能模塊進行組合疊加,從而提高多崗位就業的勝任力,能夠敏銳地捕捉住新業態發展的機會。(朱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