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從其技能性、應用性的人才培養目標來說,其實是一種行動力的供給過程。簡言之,職業教育的成果驗證方式,就是看受教育者在職場環境中,能否順利完成被分配的任務,能否高質量實現預定的技能性工作目標。坦率地說,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弱化狀態的改善緩慢,并不完全是社會所謂的“偏見”造成的,而是其人才輸出的效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形成的結果。
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任何教育層次的畢業生,進入預設的崗位后都是勞動者,也就是“干活的人”。而對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用人單位一般都會安排其從事有具體執行目標要求的工作內容,把“看得見的活”做對做好,就是檢查其職場行動力的標準。所謂“看得見的活”,就是要求他們“眼前有活”,高質量地完成已經存在的工作指令;同時,也要做好工作內容的延伸預判和高效執行,即所謂的“眼中出活”。從“眼前有活”到“眼中出活”,一個勞動者工作效果的效益最大化目標就能夠得到體現。
從職業教育的維度觀察,雷鋒無疑是一位優秀的行動力專家。作為一名在軍營里成長成才的士兵,除了將自己的本職工作——汽車駕駛員做好,他還能夠不斷地為自己“開發工作”找活做??吹酱妒掳嗳比耸郑愿鎶^勇到伙房幫廚;看到有人隨手扔掉報廢的螺絲釘、破布頭,他一一拾起來放進節約箱;在外出差,看到身邊的群眾有困難,他總是一聲不響地援手相助。在我們看來,雷鋒就是一個眼里最有活的人。這種“眼中出活”,在其高尚的道德人品因素之外,彰顯出其作為一個職業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品格。
因此,引導學生在崗位工作中形成“眼中有活”的優秀職場習慣,對于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振職業教育的社會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眼前有活”“眼中出活”應成為職業教育的一門必修課。
一方面,學校在日常的專業教學實踐中,要有充分的設計,預留足夠的任務活動延伸空間,引導學生從當前的工作任務出發,為下一步的工作場景做好內容的思考與設定,包括與自身各工作關聯的內容,與他人協同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步驟,以及為同事分憂解難的服務事項等,并為“正在完成的任務”和“將要完成的任務”之間做好有效鏈接,保障學生能夠形成連續性的工作能力,鍛煉其未來在職場環境中的協同能力和服務意識。這些能力,恰恰也正是用人單位所歡迎的。
另一方面,學校應與行業企業單位開展全面合作,邀請其崗位工作骨干深入校園,就專業相關的職場具體工作領域內容,向學生進行深入介紹,并聯合學校的專業教師開發相關的培訓材料,引導學生適應工作內容,學會如何開發工作相關內容,在未來的工作中始終可以把握主動權,既能夠高效完成現有的工作,又能夠主動把任務進行合理化延伸和擴充,為自己所服務的企業單位帶來可觀的收益,還間接地增強自己的職業能力厚度,從而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朱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