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努力營造村社融合新景象,八里店鎮黨委、政府圍繞民心工程,積極推進農民安置社區村社融合的實踐探索,多措并舉推進村社融合大發展。在此背景下,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以社區教育為突破點謀求村社共建融合發展,開展“社區教育‘i—常路片區學習圈’”項目工作,既滿足群眾的學習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融入區域社會,凝聚民心,促進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項目實施內容
(一)布局設點,構建“學習圈”立體網絡
健全組織
2020年5月中旬,八里店鎮重新布局區域社區教育網絡格局,下發《八里店鎮關于建立社區教育三級工作網絡的通知》,建立鎮級社區教育三級工作網絡,即“鄉鎮成校(社區教育中心)——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片區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同時,按“2+2+2”公式配備片區社區教育專兼職工作者,即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2名(分管責任人、聯絡員),常路片區2名(分管責任人、聯絡員),片區所轄5個村各村2名(分管責任人、聯絡員)。2020年5月下旬,召開八里店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確立了以“常路片區”為示范點,整合片區資源,建設“片區學習圈”,對組織形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目標要求等方面做了具體部署。由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牽頭,鄉鎮成校(社區教育中心)主管、條線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公眾廣泛參與。落實好教育專項經費,從組織上、物質上保證了社區教育常路片區的開展。
選址建點
在八里店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常路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設立在片區村(社)成員相對集中的紫金花苑社區內,即紫金橋村黨群服務中心三樓。并通過以點帶面形成“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片區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的工作格局,確保常路片區的廣大村(社)成員能依據就近原則參加各類教育培訓和活動。
(二)規范建設,提升“學習圈”運行效率
搭建培訓服務平臺
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以省民生實事項目“老年學堂”新建為契機,推動常路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建設。在紫金橋村委的支持與配合下,對村黨群服務中心三樓進行硬件設施的改造,并于2020年5月正式掛牌啟用。同時,充分發揮成校鄉鎮社區教育工作的骨干和實施主體作用,逐步優化分中心培訓體系,先后掛牌常路老年學堂、常路社區家長學校,在承擔起相應培訓工作的同時發揮片區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參與共建的作用,共同承擔相關工作。
研究需求提供服務
一是在常路片區內廣泛開展調研,了解學習需求、教學滿意度等,為開設課程(活動)和調整各類課程(活動)做好鋪墊。二是依托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社區教育課程體系,滿足教育需求。三是研究應用移動學習平臺,延展學習的半徑圈。
以創建工作促發展
在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的統籌指導下,把各級創建活動融入到片區社區教育發展工作中。開展創建示范性老年學堂、示范性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各類學習型組織選樹等創建活動,注重創建與村社融合發展相結合、與重點工作相結合。通過各級創建尋求片區社區教育工作有突破、社區教育工作水平有提升、社區教育工作服務能力有提高。
(三)明確定位,優化“學習圈”學習活動
學習圈從貼近村社實際、貼近村(社)成員生活、貼近社區群眾的原則出發,明確五個“i”的社區教育學習定位。在片區分中心上確定了老年教育、家庭教育、技能培訓為主要學習板塊;在片區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上通過融合文化禮堂、鏈接社會資源,確定了文娛資源配送、政策法規宣講、科普知識講座、民情意見收集等板塊。同時,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積極利用“公眾號發布+”推出社區教育“本土微課堂”項目,進一步豐富村(社)成員信息感知的渠道與教育培訓載體。既協調發展技能培訓與居民素質提升,又滿足不同學習群體生活和精神的雙重需求。“五個‘i’”,即創新(innovation),豐富教育載體和學習形式;個性(individual),凸顯特色學習;互動(interactive),體現互動即內容;有樂(interesting),強調愉悅身心;激發(inspire),樹立“學到就派用場”的理念。
常路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
分中心以老年教育、家庭教育、技能培訓為主要學習板塊,著重提高村(社)成員技能和素質,提升生活品質。
一是穩步推進“常路老年學堂”的建設工作。依據“適其所需,授其所宜”的原則,基于易學、趣味、實用、系統四項特性,結合中老年人的愛好與特長,與時俱進調整課程設置。經過近兩年來的運行,學堂固定常規課程設有瑜伽、太極拳、旗袍秀3門,共5個教學長班。在教學形式上,以“教師啟動——師生互動——學生自動”為主,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從而實現“能開學、能上課”到“開好學、上好課”的躍升。
二是“家長學校”進社區。聯合常路學校,在片區分中心設立常路社區家長學校,以此為陣地配送家庭講座,提供咨詢服務,開展親子活動,提供人文關懷,將家庭教育工作從學校延伸至村社。例如舉辦“如何預防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主題講座與咨詢、《家庭教育指導手冊》讀書會等活動,向家長普及科學有效的教育知識和方法,指導家長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舉辦“‘虎’你最美?他鄉知年味”主題活動,精心設計、安排適合小學生與父輩家長參與學習的書畫、烘焙等教育培訓,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感受和了解彼此的思想狀態,進一步融洽親子關系。
三是公益技能培訓進社區。一方面,通過發放、張貼宣傳資料等方式,充分利用宣傳載體,全面開展技能培訓宣傳,讓轄區群眾對技能培訓政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提高轄區群眾對技能培訓的知曉率、參與率。另一方面,與有關部門合作,主要針對農轉居、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定制一些貼近群眾實際生活的免費的技能培訓項目,例如舉辦美容(美妝)技能培訓班、養老護理(家庭照顧者)培訓班等,通過在家門口學技能,促進居民對社區生活的參與度,而且還能改善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
片區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
片區各村(社)在原有社區教育工作站的基礎上,充分融合文化禮堂、鏈接社會服務資源,面向基層群眾,以主流價值觀為導向,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條線部門工作,發揮基層干部,尤其文化員在村社工作的有利機會,突出“五‘i’”社區教育學習定位,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各項培訓、熏陶工作,如開展黨員學習活動,政策法規宣講、農技知識培訓,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健康知識講座等,結合“慶六一”、“迎七一”、“度國慶”等主題活動以及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旦等傳統節日,舉辦民俗活動、社科講座、文體聯歡及綜合服務等,以簡單、靈活、便捷、開放的形式將鮮活的活動氛圍帶入村社,服務基層群眾;以寓教于樂和啟發引導的方式進行教育,激發廣大村(社)成員的參與熱情,進一步激活社區教育實踐細胞。
公眾號發布+
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開設了社區教育“本土微課堂”,即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用圖、文、聲、視等表現形式多方位、多側面、立體式發布傳播社區教育課程,充分發揮“微課堂”微動力,以“時間短、內容精、形式活、學習便”的特點,為基層群眾送上一期期集文化、藝術、健身、休閑于一體的八里店“本地菜”。目前,“本土微課堂”以老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兩大板塊為主,形成并具有了廣泛穩定的學習人群。在線上老年學堂中,側重發布關于隔代教育、黨史故事、國學講堂、智能手機操作應用、垃圾分類、養身保健等內容;在微課堂成人教育中,側重發布學歷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技能等內容。同時開通視頻號,拍攝、制作、發布具有本校特色的技能微課視頻以及其他文化、藝術等節目或活動短視頻,獲得學習者的點贊、保存和轉發。“公眾號發布+”通過真實生動和具有教育意義的畫面,進一步讓學員和群眾了解到特色教育文化和多樣社區文化,在寓教于樂中實現信息對接和資源共享,并形成了“滾雪球”的學習效應,進一步引導廣大村(社)成員參加各類社區教育活動,推進全民終身學習。
二、項目實施成效
(一)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具有一定的學習規模
該項目實施以來,項目工作組成員職責明確,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組織管理,包括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分管責任人、聯絡人、宣傳員、后勤保障人員等,分工協作,服務、保障常路片區各類社區教育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建立培訓活動臺賬,每次開展的學習、活動都要進行相應記載,包括培訓方案(或授課計劃)、學員簽到表、授課日志、培訓剪影、培訓反饋評價表等,通過加強過程管理,切實提高項目運作水平。兩年來,以“五個‘i’”為社區教育學習定位,開展各色學習活動136期,參與學習、培訓、活動達28815人次,較好吻合了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激發起了村(社)成員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拓展社區教育陣地,豐富村(社)文化生活
基于空間上的便利性和時間上的閑暇性,在常路片區、基層村(社)、文化禮堂等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學習點”,作為建構片區學習圈的支撐,將社區教育網格架構進一步向基層延伸。通過整合與鏈接,將課程、文化、活動等資源下沉,以拓寬社區教育渠道,方便村(社)成員就近、便捷地參加各類教育活動。同時,以八里店成校(社區教育中心)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為轄區社區教育、終身學習的信息平臺,形成了立體性的教育學習網絡。這個網絡融社區教育和自主學習、實體學習和網絡學習、社區教育和社區文化與一體,并以各種方式和內容激勵并主張村(社)成員的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持續學習,更能為村(社)成員接受。“五個‘i’”的社區教育學習定位,既考慮了不同群體不同的學習需求,又豐富了村(社)居民的閑暇生活,提升了精神文化享受。同時,對謀求社區對教育的支持、教育對社區的促進,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深化社區教育功能,促進社會治理創新
常路片區學習圈的建立,有效地引導了有需求、有共同興趣和愛好的村(社)成員參與到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中來,逐步形成了以學習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積極、健康的社交方式和主動認知社會、參與其中的生命姿態。2020年,常路片區湯斌昌、沈偉斌、沈建兵被評為“吳興區百姓學習之星”。湯斌昌還先后獲得“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突出貢獻者”、浙江省“最美文化禮堂人”提名,以及“湖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湖州市最美五老”等榮譽稱號;2021年,常路片區潘鑫霞被評為“吳興區百姓學習之星”。各村(社)成員聚集在學習圈,在各項活動和培訓中激發活力,不僅在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身體素質等方面獲得了提高,還在交流溝通、政治協商、明辨是非、公正道義等參與社會治理的素質與技能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大家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環境監管意識等諸方面逐步增強,與黨和政府之間的聯系隨之得到加強,在對話與溝通、交流與學習中進一步建立、發展起社區情懷,為促進釋放基層村社融合發展融入了生機與活力。
(四)完善資源整合體系,提升社教服務能力
“i—常路片區學習圈”建設是以落實《八里店鎮人民政府關于建立社區教育三級工作網絡的通知》為抓手,積極穩妥推進和完善了“鎮成校(社區教育中心)——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片區村(社)社區工作站”的資源整合體系。在場地資源方面,發揮片區村(社)資源優勢,開放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幸福舞臺等教育資源,使社區教育最大限度地服務于片區村(社);在人力資源方面,積極發揮協調作用,以“能者為師、多方引進、專兼結合”的原則,多方調動專職和社會人力資源,促使關心教育、熱愛教育并能成功實施教育的人力資源參與到社區教育中來;在環境資源方面,一方面,以創建評比為杠桿,建立了社區教育的長效機制。2020年,常路老年學堂被確認為“吳興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2021年常路片區移沿山村、紫金橋村被評為“吳興區學習型行政村”,世界絲綢之源文化藝術村被評為“湖州市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通過開展創建示范性老年學堂、示范性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各類學習型組織選樹等創建活動,推廣先進經驗,強化示范引領作用,使常路片區社區教育走上了規范化、人文化的發展軌道。另一方面,以“五‘i’”為定位提升社教服務供給的針對性、有效性,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各項培訓、熏陶工作,以及主題活動,構建了常路片區社區教育活動育人體系,尤其是成功開展了常路片區特色教育“老年學堂”、常路社區學校的家庭教育等,群眾有了更多的教育獲得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也為學習型社區建設和推動本區域的社區教育體系的構建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項目特色及推廣價值
實踐證明,“i—常路片區學習圈” 依托鄉鎮成校(社區教育中心)、常路片區社區教育分中心、村(社)社區教育工作站“三級”社區教育服務載體,以五個“i”的社區教育學習定位,積極開展送教進村社活動。送教活動整體呈現出點位覆蓋面廣、課堂班級數量多、線上線下送教活動豐富的特點。“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片區學習圈日臻完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個性化、多樣化、便捷化的社區教育資源和服務。該項目在探索創新低成本全民終身教育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為社區教育促進釋放基層村社融合發展活力、不斷提升居民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社區發展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