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級工”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升了待遇水平,讓技能人才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水漲船高——
閱讀提示
“新八級工”制度承載著人們對于重塑工人榮光的期待,在推行中備受企業歡迎。要推動“新八級工”制度在更大范圍內落地生根,需要進一步細化制度舉措,推動該制度與企業原有制度更好地銜接,讓更多企業、技能人才受惠。
9月26日起,《工人日報》推出“‘新八級工’在企業”系列報道,派出多路記者赴江蘇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上海、重慶等地,深入“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試點企業進行蹲點采訪。
從報道中看到,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在被打破,“工人明星”效應充分釋放,技能人才走向廣闊創新天地,職工創效熱情被充分激發,“大國重器”有了更強人才支撐……也看到了“新八級工”制度在職工、企業、行業、社會中產生的積極效應。
“新八級工”制度落地半年有余,這項事關2億技能勞動者的制度將產生哪些深遠影響?如何更好地推動這項制度落地落實,讓技能人才盡享政策紅利?《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重塑工人榮光
近一段時間,龐士寶、李忠敬、邵桐齡3位工匠獲評全國首批首席技師的消息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的6萬余名職工中間“激起千層浪”。看到身邊的高技能人才沖破職業“天花板”,還能拿年薪,工人們紛紛感嘆:技能人才的“黃金時代”來了!
隨著“新八級工”制度的落地推開,類似這樣的“新八級工”效應,正在更多的企業、工廠上演。
“此前,技能人才成長的‘梯子’整體偏低,‘新八級工’制度增設的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解決了高技能人才向上晉升難的問題。”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童天指出,五級變八級,改變的不僅是數字,也為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類、管理類等其他人才序列的橫向銜接提供了更大空間。
2018年以來,國家接連發布《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意見(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兩份文件,為技能、技術人才職業發展橫向貫通搭建“立交橋”。目前,浙江、甘肅、湖北等地已先后評出一批“工人教授”,工程師參加技能等級認定的也不在少數。
縱向加高、橫向貫通的“新八級工”制度,不僅極大拓展了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激發了他們學技能的積極性,更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新八級工”制度明確,特級技師比照正高級職稱人員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師薪酬待遇可參照高管確定。“這讓技能人才的待遇有了明確標尺,便于企業在工資分配中參考和落實。”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崔秋立告訴記者,“新八級工”制度樹立了“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價值導向,能真正體現技能的含金量。
“新八級工”制度承載著人們對于重塑工人榮光的期待,在推行中備受工人歡迎。在受訪專家看來,暢通成長通道、提高待遇水平后,技能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議價能力提升,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
夯實制造強國人才地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倡議年輕人“多進工廠、少送外賣”的建議,沖上熱搜。這背后體現的是制造業技工短缺的焦慮。
一組數據讓這份焦慮更為直觀:2020年我國制造業人才缺口2200萬;人社部近日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中,39個屬于生產制造類職業。
高質量發展呼喚數以億萬計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已成為一道必須跨過去的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也明確提出目標任務——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
在童天看來,“新八級工”制度的出臺,正是在為技能人才的高質量發展賦能,為制造強國、技能強國夯實人才地基。
童天解釋說,伴隨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浪潮的興起,一線生產正從批量生產向定制生產、模塊化生產轉型,淘汰傳統技能的同時,也催生了新技能,對技能人才的能力構成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行兼具、一專多能、創新創造。”童天用幾個關鍵詞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畫像”。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獲評特級技師、首席技師后,高技能人才擁有了更廣闊的舞臺,隨著參與創新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大價值。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范巍表示,“新八級工”制度進一步落地實施后,隨著技能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有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助推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動,讓更多“隱形冠軍企業”的出現成為可能。
制度落地的關鍵在企業
從試點情況看,企業是使用和評價技能人才的主體,“新八級工”制度落地的關鍵也在企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一全新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在落地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體問題。比如,一些技工院校、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校期間已經獲得技能等級,入職后能否得到企業的認可?新制度和企業原有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如何進行銜接?企業在自主評價技能人才時,如何保證技能等級證書的含金量不打折扣?
受訪專家認為,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頂層設計已經形成,如何進一步細化制度舉措,是“新八級工”制度在更大范圍內落地生根的關鍵。
“技工教育、職業教育,要植根于企業、產業。”童天表示,技能人才培養和評價要以用為本。他建議,技工院校、職業院校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將國家職業標準、企業評價標準,運用于人才培養實踐,通過校企聯合方式對學生進行技能評價。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新八級工”制度落地過程中,一些企業仍然使用計件和計算工作時長的方式計薪,技能水平的高低并沒能反映在工資條上。
受訪專家坦言,實現技能等級與收入待遇掛鉤,確實是難點問題。在一些企業,技能水平高低對企業產出的影響不明顯,實際也反映出企業仍處于低質量發展階段。但人才培養要算長遠賬,不愿意在育才上投入反映了一些企業家在認知上的局限,“人才培養投入和企業發展之間,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水漲船高的關系”。
本報記者 王維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