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目的
核電是海鹽的名片,秦山核電基地成功實現了“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走出一條核電國產化道路”“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的過程,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歷經37年的發展,秦山核電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核電生產基地和核電國產化的示范基地。目前,在海鹽的核電正式員工有近6000人;已引進培育核電關聯企業90家,企業員工近萬人。
2014年以來,海鹽縣社區教育學院一直以“培育核電人才 服務核電產業 助力共同富裕”為宗旨,依托兩個“1+1”培訓體制優勢,以海鹽核電及關聯企業員工為對象,深植“匠心報國”情懷,致力于培養“以匠人之心,行匠人之事”的核電產業“工匠性”技能人才,為做大做強海鹽縣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產業,持續擦亮海鹽?中國核電城“金名片”,助力海鹽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典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實施主體
海鹽縣社區教育學院
三、實施對象
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員工 海鹽核電關聯企業員工
四、主要做法
(一)創新“1+1”,核電工匠孵化的“動力源”
獨創“1+1”運行模式的核電技能人才培訓中心:第一個“1”是由院長主管的培訓中心行政化管理,第二個“1”是培訓中心市場化運作。培訓中心財務獨立運行,并接受學院專門的監事會監管。“1+1”運行模式克服了學院社會培訓行政化管理與市場化需求的矛盾,達成了社會培訓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企業社會為宗旨的目標,實現了學院培訓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兩校“1+1”培訓共同體運行模式:縣社區教育學院與海鹽理工學校(職校)合作創建社會培訓共同體,以“合作、發展、共贏”為指導思想,二者合作構建完善的培訓網絡。在共同培訓中,海鹽縣社區教育學院有信息、組織、班級管理優勢,理工學校發揮師資、設備、教學等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更緊密的聯動機制,實現兩校培訓工作“我中有他,他中有我”。雙方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縣社區教育學院強化培訓的組織與服務,并抓好培訓的日常管理,提供全新的理論培訓教學場所;理工學校圍繞培訓師資建設,狠抓培訓課程質量管理,明顯提升了培訓課程質量:雙方各司其職、各取所長,有力地推進核電產業員工培訓工作的開展。
(二)理實一體化,核電員工成長的“助推劑”
核電員工的培養目標是既具備現場動手能力,又具有很強的專業技能,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型、應用型技能人才。
培訓前。學院根據核電項目要求,對核電通用課程進行評估、優化,專業教師與核電技能培訓處相關專家共同交流、修改、審定,開發了核電通用技能三本培訓教材,力求系統、實用、規范,并有相應課件、配套練習。同時制定相應的規章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建立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
培訓中。突出“理實合一”,將培訓理論課與技能實操課進行組合教學,技能操作課占70%,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動手一體化。以技能訓練為中心,配置相關的理論知識構成教學模塊,并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從而保證二者同步進行,使知識與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實踐證明,“1+1”運行的培訓中心和“1+1”培訓共同體培訓,是做強做精核電產業員工培訓工作極為重要和有效的模式,滿足了培訓市場化的需求。參訓學員從未知到熟悉,從生疏到熟練,較好地達成了核電員工技能培訓的要求。
(三)技能強基底,核電員工成才的“新引擎”
經過多年的實踐,項目組深刻認識到:核電作為高技術含量的新興能源行業,對于員工知識技能及團隊協助的要求極高,員工技能培訓更是核電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工匠性”人才是推動海鹽核電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勁支撐。
2014年以來,學院項目組結合核電發展形勢與技能人才需求,面向秦山核電公司,從識別培訓需要,設定培訓目標,設計培訓,培訓實施與評估全過程,全力做好員工技能培訓。截至2022年6月,項目組共開設核電相關技能、核安全(檢修)專題培訓等開設75個班,參加培訓核電相關員工有4058人,共計43685人次,培訓項目包括維修電工、電氣儀表檢修、機械設備檢修、儀表工等多工種,技能等級證書取證率為97.8%,其中,獲得中級工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占65.3%。雙方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同時,學院連續8年舉辦中核核電維修領域新員工通用技能長班培訓,已舉辦10期30個班級,參與新員工1358人。每期按電氣、機械、儀控等工種分班培訓。核電新工通過學校培訓,動手能力明顯提升,技能水平提升顯著。2020年,廣東的中核建集團也慕名前來,選派核電42名新員工參加為期兩個月的通用技能培訓。
(四)聚焦“雙提升”,核電員工筑夢的“新底氣”
“核電工匠”更多來自于服務核電事業發展的關聯企業。項目組以“服務核電經濟、助力發展共富”為宗旨,連續8年深度開展核電關聯企業員工技能培訓。八年來,先后為中核二二公司、二三公司,東方公司、佳樂科儀、博凡動力、繁榮電氣、七豐精工等26家企業開展134期各類技能培訓班,共培訓人數達4375人、38650人次,努力為核電關聯企業的發展助力,為企業員工個人的提升服務。
聚焦核電產業員工職業素養提升
每年主動下核電關聯企業積極開展各類調研,了解企業培訓需求,并有針對性開展相關企業職工的職業素養培訓。根據企業需求,先后打造《有苦才有甜》、《“本領”是如何“煉”成的》、《安全一念時、生死一線間》等系列職業素養課程,并已建成較強的培訓師資團隊和培訓系統課程,已形成“企業要培訓”的局面,全面為核電關聯企業的轉型升級服務。
2022年核電關聯企業員工職業素養培訓系列課程
聚焦核電產業員工技能水平提升
因為秦山核電的到來,海鹽與“核”結緣,依“核”發展,謀“核”騰飛。核電關聯企業更是急需轉型升級,緊缺各類技能人才。學院急企業之急,開出培訓菜單,先后舉辦核應急處置、電工、起重機械、鉗工、焊工、計算機等工種的技能培訓班,并聘請浙江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核工業專家授課,核關聯企業員工受益匪淺。截至2022年6月,合計已培訓各類技能學員2812名,滿足了關聯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核電工匠孵化坊”對核電關聯企業的培訓,提升企業員工與核電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鼓起海鹽核電遠航的風帆,揚起海鹽核電經濟乘風破浪之帆。
(五)技能大擂臺,核電工匠切磋的“新平臺”
項目實施中,學院堅持“人才優先”理念,與核電公司強化校企合作,深度發力,積極打造核電員工成長成才新平臺。自2016年起,探索創建“核電產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品牌,并啟動了“首屆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截至2022年6月,已連續開展了七屆,涉及焊接、電工、鉗工、儀控、泵檢修等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關的各專業工種,為提升員工技能水平,促進“比、學、趕、超”起到了積極作用。全縣共有2256名核電產業員工參加技能大賽,涌現出了300多名技能卓越的工匠型核電“技能尖兵”。
同時,學院在項目實施中,還根據核電各工種的特點、性質等,開展常態化的“技能挑戰賽”,讓核電行業的員工隨時隨地、全方位的展示自身技能特長,增強崗位自信、技能自信和發展自信。在多樣化的技能比評中涌現出的核電“技能尖兵”,被核電公司及關聯企業列為重點培養對象,并作為分層、分類化的“星級工匠”加以示范推廣,在核電企業中掀起“爭先創優”的新熱潮,“技能立身、匠心育人”的發展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為海鹽核電經濟的強勢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
(六)共富宣講團,核電工匠奮進的“好聲音”
40年的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積淀了海鹽得天獨厚的核電人才優勢和核電文化氛圍,形成了重大項目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海鹽縣社區教育學院在助力培育核電技能人才的過程中,注重“技能+精神”齊頭并進,軟、硬實力兩手抓,關注對核電員工的精神滋養,厚植家國情懷、核電情懷,強化其“技能報國”之志。2020年以來,攜手海鹽縣核電關聯產業聯盟,積極參與建立“核電產業共富宣講團”。圍繞打造企地共融的全國示范樣本,開展進企業,進車間,進家庭等宣講活動38場,把黨的理論知識、“‘核’諧一家”文化、核電前沿理論、核電發展圖景等內容帶給2800多名核電產業員工。如2022年3月,圍繞“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時代 ”這一主題,學院組織核電關聯企業的有志青年走上講臺,借助一個個身邊故事、一段段動人旋律和一部部精彩影片,以真人真事真感情,講述核電人錘煉技能的奮斗歷程、企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發生的可喜變化等,訴說著他們眼中“技能改變人生”的“幸福”“拼搏”“創新”和“奮進”,為“核電工匠”的成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五、具體成效
(一)提質培優,打造核電工匠“成長沃土”
經過8年的實踐與積淀,在與核電企業共同論證的基礎上,針對核電行業對技能人才的特殊需求,確立了以“學習力、行動力、創新力、思想力、誠信力”等為核心素養的培訓內容結構。同時,構建了“自我發展、守正創新、市場匹配、多邊協同、政策引導”等一整套核電工匠成長發展促進機制,對于核電工匠性人才的“提質培優”體系日趨成熟。
2014年至今,共有8433名秦山核電公司及核電關聯企業員工,走進“核電工匠孵化坊”,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充電”,系統扎實的培訓,及時幫助核電員工做好生涯規劃,改善知識結構,提升技能水平,為核電員工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共有785名員工先后獲得省、市、縣等各級“工匠”稱號。該項目多次得到縣領導及核電產業事務發展局等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
(二)以優促新,組建核電產業 “百人導師”
“核電工匠孵化坊”通過以賽代培、以賽代練等多元方式,將涌現出的一批“技能尖兵”納入“導師庫”,目前已創建起涉及16家核電企業的百人“導師團隊”。逐步建立完善導師幫扶機制,充分發揮導師對核電新員工的“傳、幫、帶”作用,與青年員工結成“一對一”“一對多”幫扶對子,將崗位相關技能,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傳承,以老帶新,以優促新,手把手實地演練操作,為核電新員工技能提升搭建平臺,助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作風過硬、技能過硬”的核電員工隊伍。如在核電工具關聯企業——海鹽恒峰工具公司,培養的“磨工工匠”——張天宇,成為該企業的技能領軍人物、三星級導師,帶領的26人組成的“磨工團隊”連續三年生產質量居企業之首。如海鹽博凡動力的徐杰,經過“核電工匠孵化坊”五年的精心培育,成為“縣級工匠”的突出代表、三星級導師,憑借高超的“銑床”操作技能,帶領企業30多名“銑床”工連續3年獲得“崗位特別貢獻獎”。
(三)深耕厚植 ,孵化一批核電“領軍工匠”
精于工,匠于心,核電行業青年技術工人成才,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傳承。通過“核電工匠孵化坊”的歷練及后續的延伸服務,廣大核電產業員工練就了過硬的技能本領和就業素養,在核電行業的各個領域大展風采,贏得了行業的廣泛贊譽。多年的深耕厚植、厚積薄發,協助孵化了一大批大師級的“領軍工匠”,他們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鉆研,靠著幾年如一日的專注于堅守,成為本行業的“頂級高手”,成為核電行業不可或缺的杰出人才。
案例1:
耿濤,男,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秦山分公司核級焊工,焊工技師。2015年-2018年參加“核電工匠孵化坊”的專業技能培訓,認真學習焊接等專業知識,不斷提升技能水平。傳承弘揚核電工匠精神,積極參與技術革新、技術改造工作,在細絲埋弧焊中制作輔助工裝和優化焊機配套系統,實現了焊接過程中沖氬裝置高度電動調節,實現自主沖氬,消除了不利因素,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焊接質量。在2020年浙江技能大賽中獲得焊接項目二等獎;先后獲得2020年度浙江省技術能手、2020年浙江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并入選2021年“浙江青年工匠培養項目”。
案例2:
顧月剛,男,36歲,浙江佳樂科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員工。經過“核電工匠孵化坊”扎實的技能培訓,先后獲得高級工、技師職業等級證書。憑借自身豐富的電氣自動化專業知識、較強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帶領團隊開發出多款新產品。先后為企業培養了包括4名高級工程師、15名中級工程師、5名助理工程師在內的幾十名技術人員。2018年被評海鹽杰出工匠,2020年被授予嘉興市“顧月剛技能大師工作室”,2021年入選“浙江工匠”培養項目。
(四)恪守嚴謹,喜獲國際機構“權威認證”
OSART是國際權威的核電安全管理體系評估機構,是全世界最高標準的核電評估標準,包括核電員工的培訓,旨在改進各項工作,以促進核電不斷改進運行業績。2019年1月, OSART專程來海鹽社區教育學院評估秦山核電新工培訓,協同秦山核電技能培訓處及維修一至五處共11名專家,對核電新工機械、電氣、儀控三個專業的理實一體教學現場認真嚴格評估。評估基于 SAT標準,對授課現場、老師教學、學員學情、儀器設備、教學流程、安全規范等方面全方面評估。本次評價共對23個子項進行調查評估,所有子項反饋非常好的比例均大于80%。
評估組認定:教員資格及培訓過程符合期望,核電新工培訓的規范有序,培訓組織過程合理,教員備課充分,培訓設施、工具配備基本齊全,培訓過程安全到位,培訓教學效果良好。
(五)多方聯動,形成學習品牌“海鹽樣本”
幾年來,海鹽縣縣社區教育學院與縣理工學校、秦山核電公司、核電關聯企業、核電企業聯盟等部門協作聯動,傾力打造“核電工匠孵化坊”項目,扎根海鹽核電產業一線,深耕工匠培育“沃土”、打造工匠成長“搖籃”、廣搭工匠建功“舞臺”、營造工匠關愛“生態”,基本形成了選才、育才、用才、愛才的“工匠型”員工建設體系。更是以真誠熱心、周到細致的服務,贏得了廣大核電產業員工的支持與歡迎。為廣大核電產業員工追求卓越技能、優化職業規劃、繪就出彩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海鹽核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該項目也獲得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2018年,“核電高端人才培訓” 項目被縣教育局選送省里,并獲得“浙江省成職教品牌”。2021年,被海鹽縣社區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海鹽縣終身學習特色品牌”。
六、社會影響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經過8年的精心運作與優化完善,“核電工匠孵化坊”已日益成為海鹽核電產業員工錘煉技能的成長基地與耕植“核電情懷”的精神棲息營,為核電產業輸送了一大批多樣化、多層次的“工匠性”技能人才,為核電產業的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新生機。
2020年6月,中核核電運副總經理鄒正宇,在考察學院的核電新員工培訓工作后說:“海鹽縣社區教育學院能充分發揮地域、師資、場地優勢,核電新員工技能培訓將成為中核核電集團的典型標準模板并全面推廣。”
2021年10月,海鹽縣委書記王碎社在調研核電關聯產業聯盟工作時指出:“核電工匠孵化坊”立足海鹽核電產業發展特點,深化校企合作,為廣大核電產業員工快速成長提供了堅實的陣地,為海鹽縣核電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該項目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相關新聞在嘉興日報、嘉興在線等連續報道。“海鹽社區教育學院”作為該項目實施主體——被評為“2018年全國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培訓機構)”,海鹽縣人民政府定點培訓基地。截止到2021年,連續七年榮獲“嘉興市農村勞動力培訓先進基地”。
七、后續舉措
(一)拓展服務企業。目前海鹽由90多家核電關聯企業,因為人力、物力受限,該項目僅涉及26家企業。下階段,要進一步加強調研,爭取政策支持,結合核電產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將服務延伸到更多關聯企業,滿足更多核電技術工人的成才訴求。
(二)提高培育層次。加大與核電產業聯盟的對接,進一步提高核電員工的培訓層次、規格,聚焦一批肯吃苦、勤鉆研的核電行業員工,作為核心培養對象,重點挖掘、孵化更多的核電行業的市級工匠和省級工匠。
(三)強化數字賦能。要充分利用終身學習平臺——海學慧,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加快推出一批技能學習的“微課”等資源,并利用“直播課堂”進行在線培訓,為核電行業技術工人提供便捷的學習支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