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是“教育共富”的重要內容。舟山市職教戰線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戰略,堅持技能和學歷“雙輪驅動”,扎實做好“統籌”“創新”“振興”三篇文章。
緊扣社會需求,做好“統籌”規劃文章
致力打通“學歷+技能”雙提升路徑,制定出臺《舟山市推進社會人員學歷提升實施方案(2022—2025年)》,通過專班化、清單化、項目化管理,創新實施“3張清單+5種培養模式”,系統構建“學校后教育”體系路線圖。深入開展社會人員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情況調查,認真分析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形勢,及時梳理學歷教育、社區教育、技能教育清單,健全完善成人“雙證制”教育培訓和多形式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培訓體系,有效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幫助更多社會人員實現技能躍遷升級和高質量就業。探索“工學一體化”“職業培訓包”“互聯網+”等培訓方式,整合優質資源,打造38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教融合基地、15個省級產教融合項目,組建5個職教集團(產教聯盟)、5個省級校企合作共同體。推動實現“舟山終身教育”“銀齡智會”等學習平臺整體接入“浙里辦”應用,營造“泛在”學習環境。
緊貼地方實際,做好“創新”體系文章
著力打通供給與需求對接端口,構筑職教緊密服務區域產業的良性閉環。創新“融合式”人才培養范式,通過實施“高校+職校”一體化培養、“職校+企業”校企合作培養、“成校+社區”融合貫通培養、“成校+中小學”家校聯合培養、“部門+部門”多方協同培養等五種培養模式,為社會人員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重點圍繞舟山海洋產業集群和農文旅融合產業,開設港口機械操作與維護、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等38個中高職一體化培養專業,以及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旅游服務與管理等7個中本一體化培養專業,為地方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積極對接“江海聯運”“綠色石化基地”等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建立“政校行企”聯動式人力資本提升教育庫,職業院校與在舟企事業單位共建鄉村振興學院、海島社區學院等,與浙石化共建浙石化學院獲批省級重點支持的現代產業學院。去年以來全市職業院校與常石集團、浙江鼎盛石化等企業合作舉辦校企“訂單班”共39期,累計為企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1200余名,不斷推動技術人才紅利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緊密城鄉共融,做好“振興”賦能文章
聚力打通城鄉教育壁壘,拓展職業培訓、成人教育空間,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以提升社會人員學歷技能水平為核心開展“雙證制”教育培訓,以滿足農村勞動力需求為重點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素養提升培訓,以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開展現代服務業職工能力提升培訓。去年以來,全市共完成“雙證制”培訓1887人,累計完成32學時以上培訓達54.8萬余人次。統籌城鄉職教一體化,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各海島成校走出了“一地一品”特色發展之路,如朱家尖成校做優做強海島旅游服務培訓,六橫成校做精做大臨港工業技能培訓等。積極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推進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實現全覆蓋,去年以來,共開展活動6400余場次,成人學習培訓37萬余人次。開展對口幫扶地區職教合作辦學,促成達州職校與浙江鼎盛石化合作舉辦“綠色石化班”,學員就業后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深化“政府買單+企業訂單+學校接單”的舟山—達州海員培養東西協作扶貧機制,近三年累計接收150余名四川達州學員來我市接受職業教育,并全部實現在舟就業。
下一步,舟山市職教系統將加快推進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推動學歷技能并舉、校內校外互補、線上線下相融的教育服務模式廣泛運用,健全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全生命周期教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為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夯實技能人才基礎,為全省奮斗“兩個先行”作出舟山職業教育更大貢獻。(舟山市教育局 馬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