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教育的暢想往往源于對現實教育的批判。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發表文章指出,自中世紀以來,老師作為“舞臺上的圣人”向一排排學生滔滔不絕地講授“課程”的這個體系幾乎沒有改變。教育家魏克禮的表述更為幽默:如果一個15世紀的人,穿越到21世紀,只有兩個地方是他熟悉的,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事實上有關教育形態的反思和批評一直持續不斷。美國教育家和社會批評家伊里奇在《非學校化社會》一書中猛烈抨擊了現代學校制度的種種流弊,號召人們廢除學校,以自主學習的網絡取而代之。這種批評和反思強烈震撼了當時及后來的國際教育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學習化社會”的設想,也意在超越學校教育的范圍,把教育的功能擴充到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
未來教育將面臨全方位的變革
未來社會挑戰中首當其沖的可能就是教育組織形態的變革。我們所熟知的在學校里面接受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其實教育是無處不在的。以班級授課制為代表的現代學校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現代學校與現代工廠的組織和生產方式如出一轍。因此,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發端發展,“在家上學”開始成為一種新的趨勢。與其說這是對工業社會標準化學校教育的“叛離”,不如說是多元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的某種“回歸”。與之相似,經合組織也提出了學校教育不斷裂解甚至走向消亡的未來發展圖景。其一是傳統學校教育的擴展,也就是學校內部的分工更加明顯和專業化,學生的學習也更加個性化。在第二種圖景中,學校依然存在,但學校的“圍墻”被打開,學校與社區聯系起來,學校成為一種學習的“集結地”,在這種情境下學校仍是學習的中心。而在第三種圖景中,教育成為一種可以外包的物品,特別是在數字技術等驅動下學習變得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和靈活化,公共、私人、社區等各種社會力量更加直接地參與到教育中來,使得傳統的教育體系走向解體。第四種圖景則是一種無邊界的學習,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沒有了區分,教育、工作和休閑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學校內外環境的變化引發教師角色的變革。在學校“圍墻”不斷被打破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在機器和數字學習等手段的支持下變得更加自主,而教師將成為更專注于支持學生情感需求、學習動機或應急管理的學習服務者或促進者。隨著教育場景和形式的愈加多樣化和復雜化,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來源將更加豐富,各種護理人員、職業顧問、技能和數據分析師、教育平臺專家、社區工作者、家長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作人員等都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更加遙遠的未來,教學和學習活動可能由教育機器人以及其他人員,或直接由教育軟件實施。在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極大豐富的條件下,學習者將成為自己學習的生產者。
科技發展也將促使教育手段與方法的變革。世界在變,教育也必須作出改變。在未來的教學的變革中,人工智能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可能會對未來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技術的發展可以使學習更具沉浸感和吸引力。人工智能可成為一種新的工具,使人們能夠想象、研究和討論今天不存在的未來學習。人工智能也為思考未來學習提供了策劃、增強人的智能、擴大自然交互、揭示聯系和對等、擴展可評估能力等很多學習設計概念。更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在元認知腳手架中發揮作用,讓學生自己從學習過程產生的洞察力中獲益。
同樣可能會經受未來變革的還有教育的內容。人們總是寄希望于教育能夠培養個體和社會掌握適應變化并作出反應的能力。在技術快速迭代發展的背景下,自動化曾被認為只會威脅低技術的勞動者,而如今諸如醫學圖像分析、法律研究、數據分析等一些高技能都進入機器的能力范疇。為了應對來自機器的挑戰,人類需要提高技能,這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來實現。傳統教育注重的讀、寫、算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應對日益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和新形態的工作生活,轉而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批評思考、有效溝通、團隊協作、創新創造等能力,更加需要數據素養、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及系統性思維、創業精神、文化敏捷性等更高層次的思維技能。
未來教育的初心不變
無論世事如何變化,教育的一個基本指向仍是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因此,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是未來教育的根本宗旨。未來教育必將摒棄異化個人和將個人作為商品的學習體系,以反對暴力、歧視、排斥以及不寬容為道德倫理原則的人文主義方法仍可以指導人們應對全球學習格局的變化。在教育和學習方面,這就意味著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未來教育將采用開放和靈活的全方位終身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揮自身潛能的機會,以實現可持續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未來教育仍將堅守公共目的。教育是一項公共行動,具有一種公共利益的功能。教育將我們與世界聯系起來,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性,增強了我們對話和行動的能力。作為一項共享的社會行動,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標,讓個體、團體、國家和人類實現共同的繁榮。因此,教育和知識被視為全球共同利益以及社會成員間為了共享的利益而達成合作的社會契約。這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將使人類聯合起來,通過知識與創新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續的和平的未來,維護社會、經濟和環境正義。
教育所擔負的社會變革使命也將得以持續。教育既承載了人類的美好期許,也是解決世界不平等和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手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中提出,再也沒有比教育更為強大的變革力量。教育將促進人權和尊嚴,消除貧窮,強化可持續性,為所有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正因如此,《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確保包容而優質的教育”作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所指出的,如果我們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社會就必須將教育作為首要任務。或許有人會認為教育的這種功能是一種“烏托邦”,即便如此,它也是一種必要的“烏托邦”。
【作者闞閱 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