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搶抓職業教育大發展戰略機遇,全面落實衢州市職業教育專業、師資、招生、實訓、就業“五統籌”改革,不斷優化類型定位,著力打造高質量服務發展高地、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高地和產教融合創新高地,以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己任,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建設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有力技術和人才支撐。
一、聚焦共同富裕,打造高水平服務地方發展高地
一是高質量建設四省邊際(衢州)共富學院。積極投身“擴中”“提低”戰略實踐,針對區域1萬多名農民工技能培訓再就業和40萬名左右普工、初級工、中級工技能等級培訓提升的現實需求,牽頭建設四省邊際(衢州)共富學院,聯動區域內30余家專業教學點、龍頭企業、社會機構,大力開展“新藍領、新工匠、新農人”培育。該學院自4月份成立以來,已開展“線上+線下”培訓50余期,培訓學員1.1萬人次,帶動就業2000余人,提升“新藍領”技能等級3000余人。其中,“龍和漁業”“紅專糧油”“柯城村播”等教學基地開辦四省邊際農旅融合、高效農業、農村電商等培訓班共10余期,吸引上饒、黃山等地1000余名學員參加,著力打造四省邊際高質量就業創業致富培訓品牌。
二是高層次建設四省邊際職業培訓聯盟。聯動四省邊際5所高職院校、4家人社部門及40余家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四省邊際職業培訓聯盟,已建成600余人的聯盟培訓師資庫,評選出30名金牌講師,年職業培訓量達4萬人次以上。其中,“衢州月嫂”等品牌培訓已在上饒、廣豐、武夷山等地推廣落地,培訓“衢州月嫂”廣豐學員300余人,“衢職培訓”經驗與案例在聯盟成員單位的社會培訓工作中被廣泛推廣應用。
三是高水平提升社會治理服務能級。迭代升級鄉村振興學院、農民學院、女子學院、退役軍人學院等社會治理服務平臺,按照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產業培育三大板塊設計6大類30個培訓項目,助力友好型社會構建,著力培育“衢州有禮”“衢州鄉旅”“衢州月嫂”三大培訓品牌,年社會培訓規模將近2萬人次,共培育扶持鄉村產業項目163 個,帶動農民增收3.2 億元,幫助轉移就業1萬余人。
二、聚焦中高職一體化,打造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高地
一是參與區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衢州市9所重點中職院校15個專業開展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本地生源招生數從2020年的475人,增長到2022年的1020人,全面加強一體規劃、學段銜接、技能遞進等頂層設計,加強人才一體化培養力度。與衢州中專共建盈川學院,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標準,協同推進課程改革、評價體系建設,建立緊密型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機制。緊密對接區域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推進醫護康養、工業互聯網等7大專業群建設,近三年開設新專業6個,撤銷專業3個,專業群結構與地方產業群發展銜接更加緊密、布局更加優化。
二是深化區域中高職一體化專業建設。牽頭開展區域中高職一體化專業規劃、論證、設置、調整及建設工作,將全市最初的56個專業107個布點,調整為49個專業87個布點,初步構建了醫護康養、智能制造、交通運輸、文旅健康等六大專業群。推進中高職專業設置、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無縫銜接,依托醫護康養、工業互聯網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優勢,帶動區域中職專業(群)協同發展。
三是開展中高職一體化教師團隊建設。結合區域職業院校專業布局、特色優勢、師資力量等情況,與各中職學校共建13支中高職一體化教師團隊,全面開展師資協同研訓、高層次教科研項目申報及精品在線課程、新形態教材、“課堂革命”典型案例等課程資源開發的全方位合作,3項教學成果獲省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6支團隊獲省級教學能力比賽一、二等獎,1支團隊入選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施教師企業實踐計劃,與10余家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00余位專任教師參與頂崗實踐,外聘260余位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專業導師。
三、聚焦校企合作,打造產教融合創新發展高地
一是構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新生態。主動尋求與上市公司、龍頭企事業單位開展深度合作,與華友鈷業共建華友新材料學院,與市消防支隊共建省內第一所消防救援學院,與通天星集團共建柬埔寨“絲路學院”,強化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實施,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培養。充分發揮衢州職業教育集團作用,搭建區域職業院校與重點企業聯合發布校企合作“牽手”清單平臺,通過互聘導師、聯合開課,共建實訓實習基地、成果轉化中心,合作舉辦雙創賽事、孵化項目等,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聯動發展。
二是構建校企深度融合新機制。將“企業命題、高校揭榜”融入服務發展計劃,引導師生“應需研發”,建成省市博士創新站、省級教學創新團隊等重大科技服務創新平臺23個,以高層次人才集聚提升服務發展能級。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儀器設備捐贈、技術轉化及產品聯合研發、學生聯合培養、人員聯合培訓等合作模式,推進學校與龍頭企業共成長、同進步。
三是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強化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行業、職業能力標準、生產過程、工作崗位的有機銜接,改革學生實習實訓體系,與全市300余家企業就學生本地實習、就業達成良好合作,建設數字工匠等省級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6個。組織開展企業家走進高職院校活動,搭建企業進校招聘平臺,2021年以來舉辦現場宣講和空中宣講50余場,每周動態發布線上招聘信息。推進“以創促就”,學校創新工坊孵化的思漢電子、乾坤圖像、芯程物聯等科技型公司,帶動上百名畢業生就業。組織四省邊際大學生直播創業大賽等活動,通過創新訓練計劃、競賽培訓、免費入駐創業園等方式,為100余個大學生“雙創”團隊提供支持,推動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