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紹興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姚國海
問:全省職業教育大會對各地各校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紹興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職業教育如何與企業實現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紹興現有中職學校17所,在校生4.54萬名。截至2021年年底,與我市各中職學校簽訂長期校企合作協議的企業有1753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占比67.48%。
近年來,我市把職業教育融入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布局,通過政策系統支持、校企合作辦學、教學跨界融合、互聘打造雙師、人才雙元培養、實訓匹配就業等一系列舉措,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下好“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助推城市發展“先手棋”,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0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完成產教融合指數年度量化指標首次評估;2021年,全市“雙師型”教師比例達90%,技師比例為55%,提前達到了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案例還入圍全國職業院校典型案例;在全國15次中職學生技能大賽中,我市有11次獲得金牌數全省第一,4次獲全省第二,共獲122金142銀75銅,金牌總數居全省第一。
問:近年來,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省中職學生的升學渠道不斷拓寬,升學率逐年提升。在此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又面臨怎樣的新形勢、新挑戰?各地各校又該如何看待,怎樣作為?
答:近年來,紹興中職學生的升學率逐年攀升,2021年達到了69.21%。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后,這一數據還會進一步增長。這就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受升學影響,中職學生和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都降低了。一方面,為了升學,學生不可避免地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課學習上,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參與產教融合甚至成了一種負擔;另一方面,直接就業的學生數量少了,中職學校無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技能型勞動力,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政府熱、企業冷,學校熱、學生冷,產教融合工作自然陷入了僵局。
在我看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各地各校要充分認識到在中職學校開展升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要真正培養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僅靠中職3年的教育還不夠。于學生而言,中職階段對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習只能說初具基礎,還應有2~4年的深化培養期。中職學生畢業時年齡在18歲左右,人格尚未定型,進入社會為人處世也略顯稚嫩,很多家長有繼續培養孩子的期望。因此,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升學教育,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擴大貫通培養規模,打開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這既是黨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期望,更是產業發展對人才層次高移的現實需要。
另一方面,各地各校要順勢而為,借改革東風,破解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老問題、新困境。近年來,中職學生的升學通道不斷拓寬,這其中,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人才培養是我省職業教育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今年5月,省教育廳辦公室又印發了《關于開展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鼓勵各地探索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的有效實現方式。各地各校要牢牢把握這一契機,積極構建“中職+高職+企業”的產教融合新模式,探索三方聯合培養,拓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問:在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構建“中職+高職+企業”的產教融合新模式時要把握哪些要點?目前,紹興又開展了哪些嘗試?
答:在定位上,高職應該成為產教融合的主體,中職應該突出其基礎性作用;在形式上,要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實習實訓模式,中職的產教融合應該以工學交替、教師下企業等形式為主,高職則應該把重點放在跟崗、頂崗實習上;在目標上,要探索的不是“項目式”的產教融合,而應該是“生態式”的,是全過程的產教融合。
根據通知的精神和要求,2022年,為服務跨境電商產業,助力柯橋區加快構建“國際紡都、杭紹星城”,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與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合作,并聯合中國輕紡城跨境電商產業園,共同開展了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五年制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首屆招收一個班級45人。該班級由中職學校、高職學校、企業三方有機整合教學培養計劃,整體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統籌制定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課程銜接貫通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共同實施五年一體化職業教育。(本報記者 邵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