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人事考試中心等機構發布聲明稱,接群眾舉報反映某公司以“JYPC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認證中心”名義頒發“注冊職業資格證書”,而該公司及其認證中心并未在行業主管部門備案,頒發的證書不屬于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媒體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該公司僅有2間辦公室,20多人辦公,卻開發了1730個職業資格考試項目,通過假機構、假合作、假宣傳、假證書、假資質亂發職業資格證書高達128萬張。
我國職業資格按照資格性質分為準入類職業資格和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中明確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改為實行社會化等級認定,接受市場和社會認可與檢驗。人才評價的“話語權”回歸了用人主體、交給了市場。
也就是說,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依據市場需要備案后,可以自行開展能力水平評價活動,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但不得變相開展資格資質許可和認定,證書不得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華”“國家”“全國”“職業資格”或“人員資格”等字樣和國徽標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由評價機構獨立印制并發放,政府部門不參與監制,其最重要的作用莫過于用工企業對勞動者技能水平進行認定。
由此可見,以后除了少數事關公共利益與安全的職業需要嚴格準入門檻,大部分職業的從業者能力鑒定都將由市場主體完成。然而,還有不少人對這一改革并不清楚,不理解什么是社會化考試,還認為所有針對職業的考試、證書都是由政府部門統一頒發、管理。一些公司正是利用這一點,瘋狂斂財牟利。上述案例反映的正是技術技能類社會服務行業市場蛋糕不斷做大后,利益巨大而監管沒有跟上所導致的野蠻生長亂象。
目前,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市場亂象已引起國家重視。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展了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重點查處是否存在違規使用有關字樣和標識、是否存在違規培訓、違規收費,是否存在虛假或夸大宣傳,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誤導社會的炒作和涉嫌欺騙欺詐等違法違規情況。
現實“漏洞”亟待堵上,面對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市場亂象所纏繞的利益鏈條,不僅需要事后治理,也需要事前規范。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出真正的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職業水平評價證書的權威。這就需要從建立健全職業考試制度和完善監管兩個方面從嚴整治職業培訓與認證市場。
一方面,需要建立成熟的行業標準和培訓體系,包括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認證制度,搞好分類管理;包括明確區分是否為準入類職業資格,確定不同的培訓考核內容和標準,采用不同的管理辦法。另一方面,制定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辦法,根據機構遵守法律法規、履行培訓協議和質量情況,進行分級評估,對不同等級給予相應的激勵懲戒措施。促進優勝劣汰,形成良性發展。
相關政府部門需加強與高校合作,明確培訓考證的正規途徑和查證渠道,公開發布、動態調整考培機構名單,讓求職者對證書合法合規性和含金量心中有數。
“考證大軍”也要清楚地認識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進行評價的參考,而并非所謂的“官方權威認證”,也非職業準入資格證書。參加有關職業的專業培訓及考證,更多的應該立足于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而非僅僅追求一紙“英才”證書。(凌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