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蔣毅健在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實習,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馬文龍帶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教師團隊去到公司,詳細了解了蔣毅健的實習情況和存在問題,以此評估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方案。
像這樣的入企調研,與畢業生及其用人單位進行深度訪談,衢州職院每年都會進行。
馬文龍介紹,調研發現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從側面反映了課程教學與就業市場之間的“錯位”,為此,該團隊在分析了大量數據后,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凝練出具備創新意識、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等3項校級教育目標,再分解為熟練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能等6項專業核心能力,最后細化為移動應用開發技能等12項專業能力指標。
此后,每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12項指標進行對標分析,若出現不匹配,則調整課程或授課內容。如“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對達到專業核心能力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專業知識”有貢獻,就由政行企等利益相關方通過問卷調研、分組研討等方式確定各項核心能力所占權重。
經研究確定,學生結構化程序設計能力較為關鍵,與之相匹配的“能應用數組”“結構體與指針”等教學內容的課時數從原來的12課時增加到18課時。計算機專業則調整了12門課程,重新修訂了58門課程標準與單元教學設計,細化到了教師的每一節課里。
新指標、新課堂運用之后,效果怎么樣,團隊又制定了“三回圈”機制:“短期回圈”以專業能力指標為關注點,開發課程核心能力自測系統,繪制學生能力成長雷達圖,課程結束進行反思和改進。“中期回圈”以專業核心能力為關注點,加入頂點課程評量、核心能力調查問卷、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外部咨詢委員會的評價,修訂學生核心能力。“長期回圈”以專業教育目標為關注點,根據用人單位滿意度和咨詢委員會建議,修訂教育目標。
據了解,歷經4年的全周期實踐,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專業群入選了浙江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獲校級以上各類競賽人數比例為往屆的2倍。馬文龍表示,行業市場和就業市場瞬息萬變,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調研還將進行下去,以此不斷完善學校的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