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湖州市唯一一所公辦高職院校,是湖州職業教育的龍頭。近年來,學校以辦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建設區域性高職名校為目標,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更好服務湖州”工作主線,為地方經濟發展不斷輸送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經過多年的發展,學校“做強高職教育、做大開放教育、做特農民教育、做活社區教育”的“四位一體”辦學特色更加凸顯,先后獲得了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優秀學校、省示范性高職院校、省首批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單位等榮譽。“十三五”期間,學校碩博士研究生人才增至2.3倍,畢業生“留湖率”增至2.5倍,財務收入增至2.8倍,為學校“十四五”高點開局、高位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心培育
金牌藍領放飛創新夢想
陽光明媚的5月,漫步在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校園里,典型的江南地域特色和人文氣息撲面而來。置身好風景中,該校黨委書記周家健談及學校的發展,旗幟鮮明地提出“金牌藍領搖籃”的愿景,他直言:“產業、行業、企業的發展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藍領的素質,學校堅持對接產業、靠近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扛起高等應用技術教育的使命,培養更多金牌藍領。”
美好愿景,從這里啟航。學校充分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開展“抓院促系、整校建強”鑄魂行動,持續擦亮“基層組織強起來、黨務干部硬起來、黨風廉政嚴起來、黨建研究熱起來、黨建工作實起來”黨建工作品牌,為建設區域性高職名校提供堅強的思想引領和組織保障。
懷揣強烈的責任感,學校秉承“崇德尚能”校訓精神,凝練形成了共同辦學價值體系,“深化教學改革、協同創新創業、培養金牌藍領”的人才培養特色愈加凸顯。
數據時代用數據說話,學校精心筑造“湖職好課堂”,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現課程思政覆蓋率100%。近年來,該校學生技能競賽獲省一等獎以上295項,授權專利278件,楊應政同學獲世界技能大賽銀牌、馬澳龍同學獲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銀獎,并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3次獲國家一等獎、連續8年獲省一等獎。畢業生就業率98%以上,“留湖率”45%以上。
精準聚力
產教融合走出發展新路
牽頭組建湖州南太湖職業教育集團(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引領區域內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總投入2億元在校內建立湖州市公共實訓中心,成為區域內現代職業教育中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的公共服務平臺。
搭乘長三角一體化“東風”,由蘇浙環太湖五城共同成立的“環太湖勞模工匠學院”在該校掛牌,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職教力量。
……
一項項深化產教融合的“硬核”成果,鐫刻了學校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鏗鏘足跡,也折射出學校精準服務地方產業孜孜不倦的辦學追求。
近年來,學校率先實施推進“三層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聯合區域內重點行業企業80多家成立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成立產業學院5個,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21個研發中心、5個省市工作室,常態化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工作。深入推進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務行動,為湖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湖職力量”。
“學校積極打造浙北地區‘精準服務產業、深度助力企業、服務創新發展’的最大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緊密對接浙江省八大萬億產業和湖州市“4210”現代產業體系,重構了綠色智造、鄉村旅游、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等“6+N”專業群布局,招生專業與湖州主導產業契合度達85%以上。
精細服務
提質擴面助力綠色發展
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也是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的排頭兵。2010年,學校建立了全國首家地市級農民學院,立足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綜合開展“學歷+技能+創業”農民大學生培養,形成了“專業碩士教育+高職教育+中職教育+在職研修和短期培訓”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梯度,開辟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嶄新道路。
“不僅是技術,還有市場、營銷問題,農民學院的老師就像一股力量,推著我們往前走。”南潯區蔡海華家庭農場主沈李平和妻子蔡海華,說起規模化種植葡萄心懷感恩,他們紛紛表示農場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農民學院的技術支撐。
立足湖州,服務湖州,農民學院創立10多年來,培養農民大學生1.2萬余人,農推碩士93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4萬人,同時每年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2萬余人次,確立了湖州全民終身學習龍頭地位。“十四五”期間,學校將建成浙北地區各類職前、職中、職后教育培訓的開放平臺和國內有影響的區域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基地,助力共同富裕。
踔厲奮發向未來。2021年,作為湖州市“五谷豐登”計劃高教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校規劃建設1200畝新校園,為未來建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新階段、新使命、新氣象,學校將聚焦建好新職院、聚力服務新湖州,在建設區域性高職名校、辦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的新征程中奮力奔跑。(楊斌英 高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