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5月8日,以“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
11年前,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至技工學校就讀,轟動一時。11年后,在職業教育的討論熱度仍在持續的時代背景下,當年的“吃螃蟹”者又有著怎樣的“職教觀”?
如何看待自己的選擇?
2011年,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選擇去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就讀。
不少人從現實考量,覺得人應往“高處”走:“北大文憑比技校的值錢得多。”也有另一種聲音:應發揮自己的獨特價值;為了名校文憑,去學習不擅長、無興趣的東西,不值得。
在周浩看來,這只是更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從幼兒園起,他就喜歡拼玩具,還自學篆刻。直到現在,一有時間,他就撲在模型上埋頭做一天。偶爾發的朋友圈,曬的也是花幾年工夫做的模型。
周浩說,雖然自己“棄北大讀技校”的做法有點“驚世駭俗”,但社會上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盲目報志愿的現象相當普遍——太多孩子直到高三仍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了解大學各專業的情況與未來方向。他很早就提出,應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職業啟蒙,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更清晰的認知。
新職業教育法第十九條也已回應這一訴求。“鼓勵和支持普通中小學、普通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職業教育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勞動教育……”
周浩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潛能,理想的教育應因材施教,幫助孩子更早發現和培養屬于自己的潛能。
職校生“就業好、地位差”的現象改變了嗎?
“寧愿去最差的普通高中,也不去職業學校?!庇屑议L擔心,一些職業學校招生質量不佳,身處其中,孩子會受影響。
教育部2021年數據顯示,近5年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水平。不過不少人認為,職校生就業率雖然很高,但不容易找到“體面”的工作;與普校生相比,未來發展也會面臨更多瓶頸、更高門檻。
從普通教育轉至職業教育體系的周浩,對此也有切身體會。
2014年,從技師學院畢業后,周浩選擇留校任教。他發現,在傳統教育體系和社會觀念里,技校生常遭歧視,也易自卑。教師要做的,首先是幫他們重塑自信。
與此同時,隱形門檻與“天花板”依然存在。
周浩注意到,長期以來,一些用人單位更重視外在學歷,而非崗位與能力的匹配度。為了有更好看的學歷,不少中職學生選擇繼續讀高職和碩士。“用人機構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并提升專業評估能力。”
平等之路還有多遠?
在周浩看來,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好的開始,但要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依然任重道遠。
職業教育究竟如何“破局”?他不止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認同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原院長童華強的觀點——當務之急,是在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培養等“內涵”上發力。
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在教師培養方面肯“下血本”:學校會出資十幾萬元,送教師去一流企業脫產培訓幾個月;設計“四級梯度”發展體系,從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到專業負責人,教師們有明確的上升路徑。
而在提升教學質量之外,社會觀念的改變則仍需時日。
周浩認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觀念更新。只有在社會層面改變選人用人機制,在教育層面改進內容方式,在個體層面改變認知期待,“厚植尊重實踐的工匠精神,鼓勵多元發展的文化,整體社會認知改變,職業教育才能更多吸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如何讓更多人安心實現“職教自由”?
有專家認為,培養過多學術型人才,會與社會需求脫節,中國更多大學應開展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型人才。
“理想的教育,應更多按照孩子的天性與潛能培養人才,而非簡單依據成績分流?!敝芎普f,要讓學生擁有在不同教育軌道上自由切換的可能性,令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真正融通。
童華強常說的一句話,也令周浩印象深刻:教育的精髓是“人的發展”。
周浩注意到,職校學生可能在職業發展初期更具技能優勢,但越向上走,綜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越有潛力。因此在課程設計中,他反復強調,職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
“職校學生也應學習綜合知識。要為充滿變數的未來培養技術人才,而非僅僅根據當下需求培訓技術工人。”
周浩覺得,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他也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上,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以及自己在時代中的位置。(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