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平陽縣以職業教育改革為抓手,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產業人才為目標,全力打好專業牌、人才牌、雙創牌,讓職業教育站得更高,走得更遠,使其逐步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人才支點。
打好“專業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精準化設置一批特色專業
一是圍繞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精準匹配一批專業。立足于該縣機械機電、塑編塑包、皮革皮件(寵物行業)等三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的需要,強化專業人才供給,堅持中職學校錯位發展,每所學校做大做強1-2個專業,切實形成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六大專業群。如平陽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浙江立邦合信智能制動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三星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合辦“力邦合信”“三星”定向班,協助培養機械機電職業技能人才。
二是圍繞鄉村振興發展,優化調整一批專業。圍繞該縣鄉村產業振興人才發展需求,優化設置一批具有溫州特色、平陽韻味的鄉村旅游、民宿管理、茶文化等專業課程,以高素質技能人才帶動鄉村振興發展。如平陽縣第二職業學校設置《平陽文化與茶葉發展簡史》《平陽黃湯介紹》《茶葉市場及公司營銷策略開發》等8門茶文化教學相關課程,邀請平陽縣茶葉產業協會會長鐘維標擔任授課教師,全力培育一批茶產業專業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圍繞文化傳承發揚,增設一批非遺特色專業。該縣積極實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計劃,新增“平陽蛋畫”“木偶表演”“平陽黃湯”等5項非遺課程及專業,近年來社會培訓及專業招收人數達3430人,在傳承發揚中煥發非遺產業活力。如以“平陽蛋畫”非遺傳承為技術支撐的鳴山陶院“溫州文人瓷”項目獲得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最具品牌影響力”。
打好“人才牌”,以人人出彩為目標,系統化培育一批職業技能人才
一是中高職一體化辦學貫通培養。該縣中職學校16個專業與9所高職院校開展合作辦學,采用 “3+2”和“3+3”辦班模式,完成24個中高職一體化班級招生工作,讓學生升學有門。2021年,與溫州技師學院簽約共建平陽縣產業人才學院,通過 “一地化”辦學、“一套人馬”管理,實現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的無縫銜接。
二是校企合作訂單化辦學提質培優。堅持產教融合發展,縣內80%的中職專業與78家企業建立長期的人才供求合作關系,創建校企合作共同體,打造產教聯盟4個,省、市級校企合作共同體6個。堅持學徒制“單班”辦學,形成“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招收企業特需“訂單班”14個,學生畢業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在合辦企業就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8%以上,企業滿意率達96%。如平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吉利汽車的“漢堡式訂單班”成為“單地單一”辦學邁向“多方多元”辦學的“溫州典范”。
三是服務職業技能辦學增值賦能。圍繞縣域經濟職業技能人才迫切需求,近三年來,累計開展家政服務、電子商務、寵物養護經營等職業技能培訓24610人次,是中職在校生人數的2.05倍,超額完成省市任務指標。累計舉辦3期村干部學歷提升班,開展農村綜合管理、公共服務等相關專業的繼續教育,提升村居干部學歷層次和鄉訂村治理能力,讓職業技能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打好“雙創牌”,以創業創新為引擎,多元化孵化一批“新溫商新甌匠”
一是強化創新創業實體平臺建設。全面開展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建設,全力打造一批中職孵化園,專業覆蓋率達75%,4個項目獲評省中職創新創業實訓室。如平陽縣職業教育中心“聚變”創新創業孵化園整合衣創工作坊、聚彩電商工作室、校內創業一條街等平臺,建立教研產銷創業模式,學生創業素質、創新技能和工作競爭力得到了市場和企業的充分認可。
二是深化產學研平臺構建。積極推動“專業骨干教師創新助企”工作,鼓勵專業骨干教師參與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品技術研發,推動專利成果轉化。如平陽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陳亮峰、陳敏佳等老師發明的“機械設計用繪圖裝置”,將機械設計用繪圖裝置從“單面使用”突破為“兩面通用”,教學板可兼做繪圖板使用,不僅延長了裝置使用壽命,還有效提升了機械設計繪圖效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得到受助企業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三是優化創新創業培訓供給。堅持新思想、新理論、新模式和新方法,主動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及時修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聯合中職學校、社區學校不斷孵化“新溫商新甌匠”。如平陽職教中心電子商務專業依托專業優勢大力開展網絡直播、自媒體運營、短視頻攝制、跨境電商等創新技能培訓,培育一大批專業電商人才,助力該縣連續5年蟬聯全國電子商務百佳示范縣,創成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