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莊婷婷)“以前打磨、切割、焊接、擰螺絲都要幾個助手一起做才行,現在一臺機器就搞定了。”日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學院的實驗室里,幾名學生正在完善他們的“打工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從無到有,由學生們自行組裝調試,且不斷參與實際項目,將一些復雜而又危險的工作從研發人員和工人身上剝離開來。
研發團隊成員洪嘉昱是學校的大二學生,在他看來,人應該專注于創新和設計等腦力活動,而焊接、擰螺絲、搬東西這一類重復勞動,都可以交給機器完成。“它上面有一個多功能機械臂,絕大部分人能做的工作它都能做。”
據了解,目前大量小工廠和小微企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等原因始終不能通過機器人技術提效增產,而大公司的產品又不適合小工廠和小微企業靈活易變的需求。
“自動化機器人往往門檻高、專業性要求高、成本高,但適用面窄,很多工廠和企業不敢嘗試,甚至嘗試后又用回人工。”研發團隊指導教師、浙江機電職院教授黃文廣介紹,“打工機器人”由于良好的通用性和人機交互特性,可以實現機器對機器、人對機器的自由靈活組配,大大降低了機器人的進入門檻,不需要過多設定也不需要編程,就可以直接融入現場進行協作。
自問世以來,“打工機器人”的功能也在不斷完善,現在已經集全向移動、自動跟隨、語音識別、故障檢測、力反饋機械臂、室內定位等六大功能模塊,能利用AI、強化學習等新技術,快速適應復雜的現場環境。目前,已經為數家小工廠提升了產能,降低了成本。因為簡單易用、人機交互符合直覺,受到了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