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近年來,一片片城市住宅小區拔地而起,賣房時宣傳的配建學校在有的地方卻無法落地。《半月談》記者在貴州省某市調研發現,部分新建小區雖有配建教育設施的規劃,卻遲遲不見動工;有的雖已建起學校,卻一直沒能交付使用。
點評:現實中,賣房子時大打配建學校的招牌,最終小區建得快、學校建得慢的現象屢見不鮮。從根本上講,這是相關責任主體對教育問題沒有足夠重視。對此,開發商自身的問題需要厘清,同時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
新小區的孩子出現“上學難”問題,本質上還是地方教育公共服務未能跟上,因為義務教育的資源保障本就是政府分內之事,而不是把問題推給購房者和開發商去“扯皮”。
事實上,地方政府在小區配建學校這個問題上,應該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把教育資源的規劃想在前,而不是在土地出讓后出現問題再來被動解決。不少地方已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舉措。比如,強調未按要求完成教育設施配套建設,不能同步交付使用;教育主管部門未收到“鑰匙”的居住區項目,住房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不予辦理竣工綜合驗收備案和不動產登記等。
在城市土地開發的整個過程中,應該實現教育等公共服務的先行。有關部門應確保土地出讓到哪里,教育資源的保障就跟到哪里;新房建到哪里,教育配套就得跟進到哪里。如此,區域性學位短缺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新聞:據媒體報道,近年來浙江探索形成了可復制、能推廣的省域中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該省中職學生在教育部等聯合舉辦的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的獲獎成績連續三屆位列全國第一。
點評:近年來,圍繞中職教育階段是否有必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中職學生是否需要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等問題,關于在中職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討論從未間斷。其實,中職學生不僅具有創新創業的內在訴求,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巨大潛能,中職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其獨立、自主、自信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哪一所學校能夠獨自推動開展的,需要政府政策和社會環境的雙重推動。浙江作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省份,眾多小微企業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巨大挑戰,急需一批具備技術改進、工藝革新能力的創新人才來攻克技術難題。在這樣良好的創新環境下,中職創新創業活動才能在中職學校里開展起來。
在現代職業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要起到良好的基礎性作用,需要變革教育模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發展潛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而中職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作為變革的突破口,通過深挖其“職場性”和“專業性”特點,不斷深化育人導向,撬動中職教育育人模式轉變。
“企業出題,學校選題,教師析題,學生破題”的模式,讓浙江中職創新創業結出碩果。過去六年里,該省中職學校的學生共獲得專利授權1625項,其中發明專利94項,轉讓金額達518萬元,產生經濟效益7458萬元。這也給了其他地方有益的啟示:中職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要多維驅動,與企業對接,與專業融合,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專業教學和文化課教學,從而真正實現中職學校育人模式的轉變。(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