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 獅子由彩布條制作而成,一般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自古以來,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當傳統的民間藝術再現校園時,這群可愛的小獅子們迅速成為校園新寵。
初識舞獅,少年們全憑好奇。“小時候與家人一起欣賞過電視里的舞獅,很喜歡看那活靈活現的大眼睛。”隊員王聰回憶到。余江璐則興奮地說:“扮演成獅子表演各種可愛的動作覺得特別有趣。”于是,大伙帶著對舞獅的好奇“就地成團”。
在翻騰跳躍中無數次的跌倒與爬起,即使傷痕累累,也從未放棄,“小獅子”們心中一直有個堅定的信念,要舞,就要舞出獅子的樣!
陳凱毅說:“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在披上獅身的那一刻,我覺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一點也不后悔接觸舞獅。”“無數次失誤時的失落感都遠不及成功那一刻的喜悅。長時間的訓練建立了與獅頭的默契,也讓同學之間更團結。”這是隊員鄒越峰的收獲。
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曾福田表示,成立舞獅隊能使學生強健體魄、錘煉意志、體悟傳統文化之美,這正是學校推行五育并舉、落實“雙減”工作的縮影。同時,傳統文化入校園,樹立師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讓“舞獅”承載了更深遠的意義。(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