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而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占貨物出口總值的5.25%。“十四五”期間,跨境電子商務在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高,有分析認為跨境電商交易額未來占比將達到50%。然而,單一語種跨境電子商務難以支撐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跨境電商交易呈現“小單多國多頻”的特征,通曉跨境電商業務,具備扎實小語種語言技能并了解對象國文化、習俗的小語種復合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
跨境電商產業人才需求鏈與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供給鏈脫節,難以滿足跨境電商企業布局小語種跨境電商市場的迫切之需。作為承擔著應用型人才培養重任的高職院校,理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加快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落實通識培訓,開展批量培育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的短期培養模式。深化跨境電商產業鏈與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教育鏈融合,鼓勵高職院校、教育培訓機構與境外教育機構合作,共同培育小語種跨境電子商務培訓師資,制定小語種跨境電子商務人才行業標準,開發小語種跨境電子商務職業資格證書及考核標準。面向具有一定基礎的小語種或跨境電商技能人才,分層分類開展小語種跨境電商技能普及培訓,對具有一定跨境電商技能的人才普及小語種語言及對象國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內容,對具有小語種語言能力的人才則開展跨境電商營銷與推廣能力、跨境文案編輯能力等培訓,幫助跨境電商從業人員迅速提升素質。規模化、大批量培訓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并對取得證書的人才予以補貼,提升人才參與培訓積極性,加快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步伐,力爭短期內基本滿足跨境電商企業快速布局小語種跨境電商市場的基本需求。
深化產教融合,開發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的中期培養模式。加強政校行企協作,靈活運用跨境電商職業教育集團這一平臺,建立混合所有制小語種跨境電商學院,探索小語種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融合跨境電子商務、小語種專業等成立小語種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群,制定小語種跨境電商專業群教學標準,融合小語種語言技能與跨境電商運營技能,提高專業學生的多元外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開發多語種跨境電商相關課程、校企合作教材、在線精品課程、多語言培訓包等各類教學資源,加強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技能實踐平臺建設;拓寬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渠道,完善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形成規范化的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有機銜接。對留學生等小語種國家人才,試點開展直播電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將其打造成既能用普通話面向國內直播他們各自國家的進口產品,同時又能利用小語種面向境外客戶直播中國的出口產品的“雙料”人才。
做強國際協作,輸出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浙江樣本的長期培養模式。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東盟、歐盟等國際院校合作,圍繞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布局國(境)外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基地;共建海外絲路學院,共同開發多語種跨境電商相關的雙語和全外語課程、新形態教材、融媒體培訓包等優質教學資源;聯合培育國際化小語種跨境電商導師,開發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國際化標準,培養國際化小語種跨境電商人才,打造一條從人員培訓到信息服務、營銷支持和金融服務的完整鏈條與支持體系,推動跨境電商企業揚帆出海、落地生根,提升小語種國家與我國跨境電商產業融合度及黏度,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建設。
(作者蔣鵬 楊信 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