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職業教育是甘于平凡、創造不凡的統一體。就讀職業學校的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既有學歷文憑,也有滿意工作。我們應該努力幫助他們實現。
在升學道路越來越通暢的當下,我們要趁勢而上,更要警惕唯升學的新趨勢,不能因為這一利好而有意無意放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推進,弱化類型教育的特征和優勢。雖然文憑、工作都要抓、都要硬,但目的還是要讓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我期待職業教育在保持平凡中務實推進,漸入美好。
首先,能始終堅持技術賦能。職業學校不能走只見反復訓練、不見技術含金量的老路,也不能走把職教視為升學新“捷徑”,所謂實現文憑學歷“逆襲”的歪路。每個專業都與地方產業對應、與名優企業合作、與能工巧匠攜手。無論課程如何龐雜,都應該清晰看到專業技能教學的體系性安排,有足夠的課時保證,有扎實的訓練成效呈現。
其次,能不斷優化路徑保障。在浙江,尤其是杭州的中職,升學是主流,高考是主通道。考的內容和方式的變化慢、考什么教什么的慣性強,通過卷面選拔職教學子,隱患重重。省教育廳全面推動中高職一體化教學的改革舉措,切中職教人期盼,廣受歡迎。淡化中職升高職的高考選拔功能,實現對“應試”行為的“避障”和“越障”;強化貫通培養、有序提升,必將充分體現長學制對高含金量技術技能培養的必要性、優越性,有利于培養能工巧匠、孕育大國工匠。
此外,還要大力推進平臺建設。無論是實習安排還是就業選擇,單體的院校和企業都覺得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著訂單班、學徒班畢業生眼界變高而不想去,和企業覺得培養周期太長且不確定因素太多而不想訂的心態。一對一的校企結對,合作的穩定性和質量不容樂觀。
這時,非常需要有一只大手,把優勢行業、大型領軍企業、骨干企業和職業院校作一個大融合。以專業對口的大體量職業院校學生對口優質企業大體量的用人需求,精心安排實習,既解決職教師資、場地、設備等諸多投入性問題,也因為鐵打營盤始終有流水兵,緩解企業用工緊問題。事實證明,區域內優質企業對中職生的吸引力較強,如果和五年一貫制、現代學徒制捆綁發力,應該是職業教育實現多贏的美好之路。
現實中有很多難題和困惑,我們要始終認識到,越是面臨社會急迫而多元的教育需求,越是要守牢初心,擔當教育使命;越是面臨教育發展瓶頸,越是要提高站位,建設教育生態。學校和教師都要保持教育定力和教育方向,讓中職生心中有期待、周圍有資源、身邊有榜樣。
職業教育在消滅絕對貧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我們踏上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擴中”和“提低”,著力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而作為技能型社會主力軍的職教學子,一定會成為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堅力量。
(作者高志剛系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