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戰略,是我國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的重要路徑。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提質擴面,企業產能“走出去”迫切需要職業教育的跟進和服務。教育部等九部門《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行動,加快培養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提出高職教育要“主動發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和學歷職業教育”。人才是我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促進要素,作為與產業、行業和企業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理應在培育海外技能人才、助力企業產能“走出去”上有所作為。
當前,高職院校海外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人才培養規格不明確、校企融合深度不夠、人才跨文化適應不足等問題,表現在既有人才培養方案無法精準對接“走出去”企業的人才需求,校企融合深度無法有效保障學員具備扎實的實操技能,跨文化育人路徑無法充分實現海外學員的中國認同等三個方面。針對問題,高職院校應從對接“走出去”企業的人才需求出發,搭建校企國際化育人平臺,對海外學員開展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服務企業優質產能輸出的能力。
需求對接:明確海外技能人才培養規格,提升人才就業的匹配度
聯合“走出去”企業成立海外技能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會從企業的人才需求出發,明確“懂中文、融文化、精專業”的職業教育海外人才培養規格。基于人才培養規格,校企構建海外技能人才培養機制。一是對接育人環節。銜接學校的教學標準、教學過程、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和企業的職業標準、生產過程、員工職業素養養成,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實習實訓等教學資源,基于職業能力標準打造職業教育標準。二是打造專業群。建立與企業海外業務需求相契合的專業群,如整合先進制造、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先進制造服務專業群,精準服務企業的海外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依據海外學員的特點和意愿,聚焦技術型、管理型、服務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元素,實施分類分層人才培養,實現海外學員在校學習、在國內企業實習、在本國就業的無縫鏈接。三是實施育人評價。建立學校評價與診斷、“走出去”企業認證和生源國教育管理部門評估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依據政、行、校、企的評價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消除人才輸出與企業需求間的偏差。對接企業需求、銜接育人過程的海外人才培養體系破除了以往職業院校海外人才培養“職業屬性”不明顯的缺陷,發揮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提升了人才就業的匹配度。
校企共育:搭建校企融合育人平臺,提升人才就業的精準度
依據“走出去”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業務領域,整合政府、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分區域、分國別地搭建校企育人平臺,國內外院校與“走出去”企業深度合作,打造“一帶一路”校企命運共同體。一是建立平臺。依托區域優勢“走出去”產業,搭建校企產業職教聯盟平臺。設立平臺融合育人工作組,確定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責任和權益。校企共赴目的國招生,開展“訂單班”“學徒班”等項目。二是重視實踐。校企發揮各自職能,打造階梯遞進的課程實訓、綜合實操、企業實習三階段實踐環節。其中,課程實訓打基礎,綜合實操強鞏固,企業實習重提升,全面夯實學生的職業技能。三是協同教學。校企共建語言課堂、文化課堂、專技課堂、職業課堂,“四課堂”協同教學保障育人成效。其中,語言課堂能促進學員中文聽說讀寫技能,解決“溝通”問題;文化課堂能發揮中國文化的紐帶和引領作用,促進中外民心相通,解決“做人”問題;專技課堂保障學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解決“求知”問題;職業課堂使學員養成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鞏固專業技能,解決“做事”問題。校企融合育人平臺的搭建便捷了參與各方的溝通和評價機制的實施,有助于明確校企雙方的責、權、利,校企優勢互補,保證人才具備在該企業就業的扎實技能,提升了人才就業的精準度。
文化融合:開展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提升人才就業的適應度
企業對本土技能人才的需求中重要一環是海外員工不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文化,不熟悉中國企業的管理文化,不知道如何與中國人打交道等。高職院校助力企業產能輸出不僅是為企業培養技能人才,還承擔著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等重任。因此,校企在海外人才培養中實施文化育人,將中國國情與文化教育貫穿在語言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和企業實踐教學中,在文化育人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一是通識課程。開設漢語、中國國情、區域文化等課程,編寫文化雙語讀物,組織學員參加文化體驗、社會調研和公益活動,學員在實踐中感受中國文化和中國發展的內涵,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際行動。二是專業課程。梳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人文元素,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主線,讓學員了解成就是與中國人民勤勞奮斗的精神,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密不可分的。三是企業文化。校企聯合開展“專業+文化”雙向融入活動,將文化課堂開到企業車間,學員在學習中國最新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的同時,切身了解企業的生產運營和管理文化等。文化育人不僅提升了海外人才在“走出去”企業就業的適應度,而且有助于實現海外人才的中國認同,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湯曉軍)